文学馆 > 三国之大同社会 > 第十三回:神农学宫

第十三回:神农学宫


朝会后的第二天周山带着周生准备了丰厚的拜师礼来到了蔡府,蔡邕也一早就吩咐家人准备拜师仪式,并邀请了卢植等大儒来府观礼见证--这是蔡邕准备把周生培养成自己的入室弟子了。从此周生就经常来蔡府学习,开始迅速的了解这个时代和国家,也开始逐步的融入了大汉的儒林。

        转眼之间周生来到京城也有两个月了,通过这两个月的观察,周生也大致了解朝廷的势力纷争。同时周生也在发现洛阳的龙脉之力在不断的减少,灵帝身上的真龙之气也在逐渐减少。在将都城洛阳逛了数遍后,虽然没有罗盘但是凭借修炼成功的七星步和八卦步对天上星辰形成的相互感应以及前世的风水知识,周生发现全城的气运都在流逝。即使有一两家看是风水胜地,其实是镜中花,水中月,表面光鲜,朝起夕落。真正气运在上扬的只有太傅袁隗的府邸!周生想着马上来临的诸侯割据的岁月里袁绍起初生猛的发展,于是暗暗留心起太傅府邸,发现经常有党人暗中在袁隗府邸密谋。周生甚至有一次发现对外宣称为父服丧的袁绍也暗中在袁隗府中与党人密谋,更重要的是袁绍身上居然隐隐有真龙之气。周生暗自猜测整个儒门除了死忠汉庭的如卢植等人之外,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后,对灵帝已经绝望,从而把宝押在了这四世三公的袁家身上了。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由于西鄂张衡后裔的加入和大批朝廷工匠的参与,万里车船行在迅猛的发展。周生也及时按月上缴了灵帝的份子钱,每月大约百金以上。

        于是灵帝对周生更加信赖,经常召唤周生进宫闲聊。一天闲聊中灵帝说:“小卿家的三字经虽然写的很好,但是翻来覆去的给辩儿讲叙,辩儿也有点厌倦了。不知小卿家最近师从蔡卿是否有了新作?要知道小卿家是太子舍人啊,可不能对吾的辩儿不关心。”周生说:“小臣最近正写了三卷书,想请君上御览一二。”于是灵帝派人去周生家中去来,正是周生把后世的三字经和弟子规以及加以修改然后配上连环画和拼音。灵帝看后大加赞赏,吩咐服侍的宦官送给何皇妃。

        周生又对灵帝进言道:“君上何不下诏在全国各大州郡设立石碑雕刻这几本书,统一全国的儿童启蒙?我想它的功德不会小于熹平四年的石刻经文啊,而且从小就统一他们的思想也利于君上治理国家。”汉灵帝一听,心里乐开了花。熹平石经可是为灵帝赚足了声誉,现在一听又有这等好事,而且统一思想确实利于统治啊。

        于是灵帝在次日朝会上提出此议,众大臣传阅了这几卷书后纷纷点头认可此议。只是都有些眼红周生了--这以后天下的孩童都得尊周生为师了,这是多大的功德啊!好些文臣心中不由后悔道“自己干嘛没有想到要写一些启蒙书作啊”,只是现在想起也晚了--一时半会那可能写得出这么好的书作啊。

        当童学石经(天下对雕刻周生的几卷书作的石碑的尊称)在一个月内设立完毕后,周生身上的功德金光也快速地增长起来了。在浓郁的功德催动下周生的修炼速度也快速起来了,原本需要花费五年时光才能突破的炼炁小乘现在只需要两年时间就够了。

        汉灵帝在经过熹平石经和童学石经后不由对文化事业大感兴趣,认为这是一个刷好评的事业,于是准备筹备一所学校。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对灵帝的主意大加支持。于是灵帝找来周生商量,周生想道:“君上有此想法大善!只是朝廷已经有了太学,哪么新设立的学校就必须与太学不同才行。君上既然有心学孔圣人,何不有教无类?既然太学主要是贵族名门,那么这所学校何不面对寒门和平民?这样也使大汉子民都能承受君上的恩泽啊!”站在一旁的中常侍曹节赶忙插话支持:“君上,此言大善啊,俗话说‘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寒门和平民子弟承此君恩,定能尽忠君上啊!”

        曹节却是想到寒门和平民子弟在朝中没有一点根基又会遭到士族的打压,到时只能依靠自己这些宦官了。妙,妙啊!想道这里曹节就象一只偷吃了老母鸡的黄鼠狼,心里乐开了花。曹节看向周生的眼神也变得分外慈和了—看来这小子不是士族一派,值得拉拢啊。却不知他的眼神看得周生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

        周生连忙不动声色地移动了一下身子接着对灵帝进言:“至于所学内容嘛?我看经书就不必要在教了,反正有太学里的儒生学习就够了。既然君上喜欢辞、赋、书、画和小臣的戏曲,何不安排专人研习此类学术?尤其戏曲,小臣一人智短实在想不出太多的节目供君上观赏了。另外小臣的车马行和张班的地图测绘也需要大量人才,君上何不安排专人研习机关之术和商经等,这样小臣才能给君上赚来更多的钱物。而且君上的宫中市坊才能更加热闹,宫廷更加精致啊。另外‘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好多流民闹事无非是没有吃的。君上何不派人研习农家之学,以提高全国粮食产物?这所学府不如取名‘神农学宫’,想儒家尊崇孔圣,却忘记了孔圣也操作过贱业。却忘了这些贱业都是始祖地皇神农所发明的。他们总不能连地皇神农都敢反对吧。”

        曹节在一旁听得是喜上加喜:这样士族更是无从插手,那么对这学校的学子会打压得更加厉害,如此这些学子会更紧地靠近宦官派了。看来周生这小子简直是士族的对头,看来要好好栽培他才行啊。

        灵帝一听周生说了这么多道道,再想到朝中重臣一个个道貌岸然地自他十岁登基起就劝阻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心中实在腻歪得紧于是点头认可。灵帝干脆委任周生为神农学宫的祭酒,主持学宫筹备工作。周生推辞了祭酒一职,转而举荐了自己的恩师蔡邕。自己只是主持筹备工作。于是被后世称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所专科学校的“鸿都门学”被周生改得面目全非。名称改了,专业也不在局限于历史上的文艺专业而是涉及到农工商等方面了。

        周生很是花费了一番口舌才说服了蔡邕担任祭酒一职,然后师徒二人一起嘀嘀咕咕了三天制定了整个神农学宫的方案。于是在灵帝的支持下、在宦官派的配合下、在绝大部分士族的打压下,在工家、农家等学派的踊跃参加下,神农学宫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筑。历时三个月,神农学宫初步具备了规模。只见四周是用砖切的五尺高的围墙,墙上有用砖块或者瓦块的拼组的各种镂空图案。大门左右依旧是一幅竹制的对联写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觉得这幅对联实在写得太好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都没有完全达到对联的要求)。大门上面是一块竹制的大匾上书“神农学宫”四个大字。进门是一块石制的照壁,正面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八个斗大的校,照壁后面刻着神农学宫的建校始末。照壁后面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两边各有一派校舍,广场正对面是一座宽阔的礼殿。礼殿后面预留了大片空地,空地上还有一些建筑在陆陆续续地建设。最令人惊讶的是大礼殿,重檐歇山、悬山结构。最主要是大礼殿达十米的进深、三十米的开间,整个大殿中没有一条柱子,显得很是宽敞。它的屋顶竟然是竹结构,显得特别轻盈。这么大的柱距在全国还没有人见过,就连宫中朝会的宫殿也没有这么大的柱距啊!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礼仪台上只要象平常一样说话,他的声音却能清晰的传遍每个角落。

        因为字典的事情,诸子百家的代表性人物齐聚京城。现在有听说了神农学宫,除了道家和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纷纷在神农学宫里磨拳檫掌争夺地盘--生源等。可怜这些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虽说没有出过圣人,但是都出过金仙和准圣(贤者)啊。可是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摆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以后,有的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河流里了。有的也只是苟延残踹了例如商家和工家竟然沦落到和罪犯并称的贱业了。因此在现神农学宫海纳百川,百家并行后,那还能不死死地抓住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神农学宫的成立使周生基本上得到了寒门和平民的爱戴以及除了儒道两家以外的诸子百家的支持,但是也把士族基本得罪光了。不过周生也基本上不怎么在乎士族,因为等他写的《大同社会纲要》流传开来后,他注定会与士族站在对立面。其实如果不给人类寻找到道德能带来更大的利益,那么再高尚的阶层最终也会堕落的。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81/81981/43154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