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和珅新传 > 125章 雪中送炭

125章 雪中送炭


中国自古就有“墙倒众人推”的优良传统,常人如此,对于这个曾经炙手可热、权时熏天的军机大臣刘墉照样也是如此。/WWW、QΒ5。coМ/他向乾隆请罪的折子一到北京,还没等乾隆皇帝表明态度,满朝的文武大臣,尤其是那些平时被刘墉排挤过的官员们就开始急不可耐地群起而攻之了。一时间,弹劾刘墉的折子犹如雪花般地就飘进了皇宫大内,——有的说刘墉有辱圣命,丢尽了朝廷的脸面,必须尽快锁拿进京交部议罪;有的说刘不能保全他自己忠义的名节,危难之时不以死效忠朝廷,一定要重重治罪;更有甚者,说刘墉此次作为钦差被白莲教劫持,已经是丧权辱国了,不必再锁拿进京治罪,干脆降旨让他在南京自尽以谢罪天下吧!

        听到这些从北京传来的消息后,和珅在心里还真有点替刘墉叫屈喊冤。心说,这帮不知深浅的狗奴才们,一个个只知道落井下石,丝毫没能设身处地的为刘墉想一想,真是一帮恬不知耻的家伙们!要是白莲教真把妳们这些人也虏去,别说妳们丧权辱国、有辱圣命了,变节投诚的恐怕也大有人在了!

        五天后,按照乾隆的旨意,那些弹劾的折子便被军机处转发到了南京,上面有乾隆的御批:“发往南京,着刘墉阅览!”那意思就是说“刘妳好好看看吧”。——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乾隆对如何处置刘墉却是只字未提!这样一来,刘墉暂时就成一个闲人了,每天守着那堆让他心灰意冷的奏折就开始进行他的“另类阅读”了。

        那些奏折大致可分为三类,刘墉最先看的是京城的御史言官们和各位王公大臣的折子,这些人说起来还跟他是一个单位的,有些人还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下属和同僚,都称得上是在京地高级官员,所以这些奏折上地话相对来说也比较客气。只是要求皇上把他押解进京。交部议处就罢了;第二类是外省的督抚们,这些都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们,和他纯粹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平时基本上和他不打交道,所以严词之间就难免有些偏激了,一口一个该杀,一口一个处斩的说起来没完没了,看起来倒不像是在议论一个朝廷的军机大臣。倒好像是在对一个祸国殃民的败类评头论足一样,——尤其是德州知府刘康的奏折留给他地印象最为深刻,刘康先是列举了他此次犯下的八大不可饶恕的罪状,然后就开始详细的描述他被劫持后山东的百姓是如何奔走相告、普天同庆的场面了,并且还煞有介事的说在官府地告示贴出去以后,有几个府县简直就出现了万人空巷、锣鼓喧天的场面,刘康甚至还要把一道请求对刘墉重重治罪的万民折送到北京去!

        最后一类的弹劾奏折就是那些三四品官员了。这些人和前两类人比起来,那水平自然又低了一个档次,但是说话也就更为直截了当了……

        虽然和珅在瞻园里为刘墉安排地房间是属于那种“超级豪华型”的,但是在这样幽雅舒服的环境下还是让刘墉看的脊梁骨发凉。浑身冰冷。——自以为满腔热忱,对朝廷鞠躬尽瘁的刘墉现在一看自己被天下的官员都骂成这样了,当初那一腔地雄心壮志也早就化为乌有了,看到最后甚至连他也觉得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罪不容诛的朝廷罪人了!在这个被布置地冬暖夏凉、惬意十足的房间里,刘墉的感觉真就好比窗外寒风中那瑟瑟发抖的枯枝败叶一般!

        和珅一看刘就这样再看下去,到最后非得一口鲜血吐出来。当场气绝身亡不可,于是在第三天的头上就过来想开导开导刘墉。再怎么说,这也是个名垂青史的人物啊!

        望着和珅这个英俊潇洒、浑身英气逼人的年轻人,刘墉地心里真是羞愧难当。最初的那些至死都无愧于天地地自负早就跑到九霄云外了,愤懑、委屈、屈辱的感觉一时都涌上了心头,他见和珅满面春风地坐在了旁边,脸上却没有一丝的得意和嘲笑,对他还是那么谦恭和敬畏。一见面又客客气气地为他倒上了一杯热茶,他心里真是什么滋味都有了。于是勉强一笑道:“和大人,现在我都成了众矢之的了,整个天下的官员都想着把我杀之而后快!我这样一个让全天下的人都恨得咬牙切齿的犯官,还让和大人对我如此客气,刘墉实在是愧不敢当啊!”

        和珅当然明白这其中的

        更知道在这个贪官遍地的满清官场中,像刘墉这样的有乾隆为他撑腰作主,必然会落得如此下场;但是和珅岂能和那些墙头草一般见识,如何处理这件事他也早就有了主意,一看和珅说得如此凄凉,就呵呵一笑,把桌上的茶杯往刘墉的面前推了推,然后若无其事地道:“刘大人怎么能这样想呢?这些鸡鸣狗盗之辈,那纯粹是在胡言乱语,就好比鸡鸣犬吠一般,刘大人的心胸一向豁达,又岂能跟他们一般见识?——要是真跟这帮鼠目寸光之人计较起来,今后哪还能有一日的安宁?”

        现在的刘墉几乎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又孤独又寂寞,精神上的无助和乾隆的缄默简直让他觉得自己已经掉进了绝望的枯井,现在一听和珅竟然和那些官员们的态度截然相反,还是像往常一样对他殷勤有加,甚至言行之间流露出的那种友好和关爱比以往更深!

        “和大人的话真让刘墉感到惭愧!现在全国上下的这一片喊杀之声,这就足以看出我刘墉的臭名已经名扬天下了!”说到这里刘墉低着头抿了一口浓茶,然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抬眼看着对面仍旧是那么心平气和的和珅,接着道:“难得和大人还能对我如此客气,看来这几年我对和大人的误解实在是太多了!”

        和珅看着刘这幅心灰意冷的模样,心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但是刘一直是他最佩服的清官,今天落得如此下场,他当然不能袖手旁观了。昔日那些个人恩怨暂时先被他放到一边,于是就走过去把那些弹劾的奏折大致地翻着看了几眼,然后又重新坐到了椅子上,重新给刘墉的碗里续上热茶,笑道:“这些官员们说得如此不堪,我看皇上也未必和他们是一个想法!”

        “噢!”刘墉顿时一愣,其实这也是大实话,那是虽说也有皇帝迫于民众压力而被迫做出某些决定这一说法,但是那种情况是极少出现的,绝大多数的军国大事还是要由皇帝一人乾纲独断的,一听和珅的见地竟然和其他人截然相反,顿时心里一热,问道:“和大人有何高见?——那皇上把这些奏折转到南京来,不知又是为了什么?”

        “高见是不敢当!”和珅笑道,“刘大人只是看到了这些对妳弹劾的奏折,对当今的几位王爷和阿哥,还有军机处的那几位军机大臣的看法倒是一无所知了!据我所知,远在缅甸的十五爷和阿桂,新疆的兆惠和海兰察两位军门,还有王杰、于敏中两位中堂,甚至病中的福康安和被发配到边疆的军中效力的纪晓岚,他们可全都是在向皇上力保刘大人啊!——那些在京的王公大臣们口口声声地说要皇上治妳的罪,其实他们的真正用意也许就是为了让皇上开恩!试想,如果出了这么大的事,北京的那些高官们还异口同声的要为刘大人开脱,那皇上该怎么想?”

        刘墉一听和珅说得大有道理,眼界又是如此的开阔,细细一想这其中也大有玄机,于是心里顿时像打开了两扇窗一样,眼睛里也开始恢复了往日的神采,问道:“虽然这样,可是各地的督抚和那些州府的呼声,皇上也不能不理不睬啊!”

        和珅心里一边回忆着刚才看到的那些奏折,一边又把这几天理出的那些所谓的“真知灼见”在心里整理了一番,于是道:“既然如此,那么和珅就在刘大人面前大胆狂言了!不知道刘大人有没有注意到,那些外地督抚的折子里,最属山东和河南两省的最多,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多半?”

        说起这些,刘墉还是真没注意,因为他一看到那些令他心灰意冷的折子,脑袋顿时就大了,怨气自然也是充斥于胸,哪还有功夫去细细查看那些奏折是哪里的官员上的,现在和珅只是略略浏览了几眼就能发现这个问题,心中不由地暗自钦佩:“原来以为和珅只不过是比常人多了些奇巧之术,又仗着皇上的庇护和放纵,所以才能在官场上恣意纵横,想不到此人却是有常人不及之处!——常言道‘难时遇贵人’,莫非眼前的这个和珅就是我的贵人?”想到这里,他那双原本已经黯淡无神的眼睛里又有了光亮,苦笑道:“愿和大人不吝赐教,刘墉洗耳恭听!”(全本小说网)

        最新全本:、、、、、、、、、、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56/56104/29175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