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永恒天传 > 第二章 今生

第二章 今生


相传天地初开之际,天玄地黄,宇宙就犹如鸡蛋一般混沌无序。直到一股巨大的力量开天辟地之后,天地才发生了巨变,仙灵之气开始上升,混浊之气开始下沉,而清纯之气则漂浮于两者的中间,泾渭分明,不再显得凌乱不堪。

        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岁月,三种不同的灵气开始孕育出了各自的小天地。上升的仙灵之气凝聚成了唯一仙界,中间漂浮的清纯之气演化出了上百古灵界,而下沉的混浊之气则形成了三千凡尘界,最终有了一个三界并存的洪荒宇宙。

        而三界之间又被某种强大的天地规则所阻,彼此之间无法连通,即使是最尊崇、最强大的仙界之力也无法自由进出,只能依靠一些特殊手段,或如应雄般以灵魂之姿进入轮回之中,又或如封铃儿般魂飞魄散方能堕入这凡尘之中。只是不知道这魂魄需要飘荡多久,又需要轮回几世方能转醒本尊罢了。

        十年,百年,又或者千年万年之后,三千凡尘界之中的某一界,一个卑微到让人无法记住名字的村子里面,有一位十三岁的男孩子,名字也叫做应雄,他正和几位小伙伴背着鱼篓从村子外面走了回来。

        “三哥,你们回来啦,今天的收获怎么样啊。”应雄八岁的妹妹在村口玩耍的时候,看到了应雄他们从村子外面走进来,便一蹦一跳的向他们跑了过去。

        应雄低垂着脑袋,脸颊紧绷,用手拉了拉背在身后的鱼篓,便从妹妹的身边径直走了过去,也没有搭理妹妹,无精打采的样子,似乎心情并不是很好。

        应雄的妹妹眼见如此,便又向着应雄身后一位年纪十七岁左右的少年叫道“二哥,怎么了,今天的收获不好吗?”

        “怎么了!”这位二哥不满的嚷了起来“有一条刚过膝盖的浅河让你在那里摸虾,你好好的呆着不就行了,非要跟我们跑到深水区去抓鱼,笨手笨脚的,把水搅浑了不说,还害得大家今天的收获不足往日的三成。”

        “算了,算了,他也是想跟大家一起多抓点鱼而已,毕竟才跟大家出来猎鱼几次,还不是很在行,难免有点手忙脚乱的,以后多去几次就没问题了。”一位年龄和二哥相仿的小伙伴见二哥在那里骂骂咧咧,便好心的劝道。

        然而这位二哥却依然不依不饶的啰嗦着“什么叫才抓几次鱼,都十三岁了,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一天到晚只懂得看书。看书你也要看点好书啊,将来去考个秀才举人什么的,也可以光宗耀祖。他可倒好,专门看那些神仙鬼怪的杂书,一天到晚想着去找神仙,就算真有神仙,那是你能够碰得到的吗?满脑子不切实际的想法,我看他根本就是读书读得脑子都坏掉了。”

        听着二哥的责怪和啰嗦,应雄却没有任何的反应,只是把脑袋垂得更低,默默的向家中的方向行进,似乎对于二哥的谩骂和不满已经习以为常。但是眼神之中却流露出了一丝无比的坚定,坚信着自己心中认定的事情一定不会有错,因为这是他们爷爷应吉英告诉他的故事。应雄觉得,那些关于仙人的事情绝对不会有假。

        说起应雄的爷爷应吉英,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非常活跃之人,因不甘于在农村死守这一亩三分地而常年在外漂泊闯荡。

        直到一次在奇虎山的离奇遭遇,不但让一起闯荡的伙伴马卓莫名其妙的失踪不见,也让应吉英对这天地之间的奇异之事感到了一丝敬畏,最后才决定回到村子里面,安心的耕种着那几亩田地。

        本来事情也就这么归于平淡了,但是几年后的一次偶然机会,应吉英在附近的镇子上却意外的看到了失踪的伙伴马卓。这让应吉英大感意外,细细攀谈之下,才知道马卓并不是失踪不见,而是被奇虎山的仙人收入了宗门之内,成为了一位修道之人。

        这顿时让应吉英大为羡慕和感到有所懊恼,不断的央求马卓带自己也加入仙门之中修道。但是马卓却告诉应吉英,修道是要讲究仙缘的,应吉英如果有仙缘的话,在奇虎山那次仙门意外事件发生的时候便会被收录门下了,而如果没有仙缘,即便是再带回去也不过是徒劳而已。

        这一番言论又让应吉英大感失望,但却心有不甘,便缠着马卓追问仙人的故事。

        而马卓也是初入仙门,意气风发,侃侃而谈之下,一时兴起,便拿出了一张黄纸,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告诉应吉英,将来后代之中如果出现了有仙缘之人,便带着这张符纸去奇虎山寻他,还他一个修道的机缘。

        应吉英大喜过望,接过黄纸之后便和马卓告别而去,但是回到家中细细一想,却又不明白什么是仙缘,什么是有仙缘之人。

        于是,应吉英等自己的三个儿子长大之后,便依次叫他们拿着这张黄纸前往奇虎山去碰碰运气。

        然而,不知道是这三位没有仙缘还是什么其它的缘故,他们走遍了奇虎山也没有发生任何异样的事情,便又断然的跑了回来。

        只不过,经过这一次次的失望之后,应吉英的三位儿子对应吉英所说的仙人之事便产生了疑问,对那位不知道应吉英从何处结识的马卓产生了怀疑,认为这位马卓不过是在忽悠应吉英而已。

        但是,也不知道应吉英和马卓是什么关系,却始终对这位所谓的仙人深信不疑,坚持认为是这三兄弟没有仙缘而已。而且,不甘心的应吉英还把希望寄托在了孙辈们的身上,从小便向这些孩子灌输仙人的事迹,培养他们求道之心。

        然而,在应吉英跟孙辈们述说仙人事迹的时候,他的三位儿子却又在一旁偷偷的告诫这些孩子,不要太过相信他们爷爷的话。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们对应吉英所说之事也产生了怀疑,并没有积极响应应吉英要求他们前往奇虎山寻仙的愿望。

        这自然让应吉英感到了非常难过,但同时却又有了一丝欣慰的收获,因为这些孙子里面有一位并没有被那三兄弟的言语所左右,依然每天都围在应吉英的身边,倾听着应吉英叙说修道和仙人的故事,眼神之中充满了渴望之情,似乎有着一颗无论轮回了多少世都不可动摇的修道之心。

        应吉英大感意外之余,也有了一种感觉,觉得这也许便是所谓的有仙缘之人。于是,应吉英便把希望寄托在了这位年仅六岁却有着求道恒心的孙子应雄身上,长期带在了身边,亲自培养和教导,就连应雄的父亲也不让过多接触,避免对应雄产生不良的影响。

        从此,应雄便成为了应家的另类存在,在爷爷的安排之下,不再参与应家的任何家务,不再像其他农家孩子一般自小便烧水做饭,砍柴采药,摸鱼抓虾,而是进入了镇子上面的私塾学习古文经要。

        并且在爷爷应吉英的循循教导之下,应雄对那些四书五经、科考入仕的正经文章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反而一头扎进了奇山异志、蛮荒古经里面,小小年纪说出来的话经常是让大家感到云山雾罩,莫名其妙。

        这自然让他的两位哥哥感到了非常的不满,读书耗费巨大,却不去参加科考,光耀门庭,家里的农活杂务又从不沾手,在这两位哥哥看来这和废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应吉英在世之时,大家都不敢多发牢骚就是了。

        这样的生活一直到应吉英去世之后,在这两位哥哥的反对之下,十三岁的应雄才不得不辍学回家,拿起了斧子前往林中砍柴,背起鱼篓进入河中摸鱼。

        然而从来没有做过农活的他一时之间又如何适应得来,于是这两个月来,应雄砍一天的柴不足三捆,摸半天的鱼也不过五六条,自然会被他的哥哥们不断的责骂和数落了。

        ;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41/41098/231135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