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我本快乐 > 六十八章 大年初一

六十八章 大年初一


早上七点多,许多人还缩在被窝里睡大觉,但是对于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平时却已经是上班的时间了。

        王默睡醒后,没有去洗漱,就躺在床上给弟弟先打了一个电话。

        这些年,弟弟也不容易,在沪东市医学院工作,是一名大学老师。看似风光,实则压力极大。

        早些年,国家在沪东市推行分离企业办社会的国策,实际上就是为了给老国企减负,提升国企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沪东市铁路医科大学很快就从铁路系统中分离出来,被沪东市医学院合并,挂牌成立了沪东市医学院附属二院,随后,就是一系列的接轨和调整等工作。

        其中,也涉及到复杂的人事调整和安排。在这股大潮中,原先的院校领导纷纷被调整,许多教师和医生也都更换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前年夏天,弟弟也被调入医学院二院门诊部工作,从此做了一名医生。

        在医院工作,学历至关重要,起码需要一个硕士文凭,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占据主动,也比较容易出成绩。而弟弟的大专文凭显然跟不上时代要求了,他就想继续深造,读一个在职研究生。

        想法很好,可是做起来却极难,新上任的领导并不同意,说:“你有两个选择,一是就在门诊部好好工作,二是可以考虑离职去读研究生。”

        弟弟考虑再三,还是舍不得医院这份稳定的工作,另外他也耽心,研究生毕业后,还能否找到合适的单位。

        也是没有其它办法,弟弟就想自学考一个本科学历,否则的话,在以后的职称晋级中,就会被人远远抛下。

        医院门诊部历来就是医院工作最忙的部门之一,在上班期间,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书学习,而回到职工公寓里,人却总是身心都感到极其乏累,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努力学习。

        即使这样,弟弟的本科学历也拿到手了,可是工作仍然与过去一样,没有见到什么大的起色。

        至于个人问题,他也是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

        对此,王默也是极其发愁,也劝过弟弟多次,可是每次弟弟一句话就将他顶了回来,“你就不要说我了,你自己不也是一个老光棍吗?”

        算来,弟弟也有二十八岁了,比王默小五岁,也确实到了该找女朋友的年龄了。

        可是,弟弟也有客观原因,一来,医院工作确实有些忙,二来,弟弟也不喜欢出去应酬,所以接触的人或者圈子几乎就离不开医生和护士。

        “哥,过年好。”

        听到王默的声音,弟弟非常高兴。这些年,王默东奔西跑,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所以,基本上都是王默和家里人联系。

        后来有了手机,交流才方便了一些。

        “你的病怎么样了?”

        “还好。”

        对于王默的病,弟弟也很看重,经常嘱咐他要注意休息,要防止接触过敏源。

        后来,两个人就聊到了妈妈。

        王默说:“弟弟,我想在三门墩买个房子,以后就稳定下来,我有一个想法,想让妈妈回来和我一起生活。”

        弟弟沉思了一会儿,道:“哥,这件事情,你不要想简单了,妈妈为什么要离开三门墩,还不是因为那里给妈妈留下的伤痛太多了,这些年,妈妈在外面受了那么大的苦,也不愿意回去。我看,这件事情你就不要管了。去年,我就和妈妈商量过,让她到沪东来,可是妈妈不同意,就是怕给我们添负担。”

        说着,弟弟的声音就哽咽起来。很快,王默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着转儿。

        自从父母离婚后,母亲就带着妹妹小红离开了三门墩,回到了老家浙东省嘉兴的一个乡镇。

        回去后,母亲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困难比预料的多得多。

        农村的变化极大,许多农田都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厂房和高楼。

        母亲的岁数大了,不比年轻人,想要有一个工作,确实极不现实,而妹妹小红高中毕业,又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想要找个工作却是极其容易,甚至可以选择一个比较舒适而且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作。

        母亲是一个极其要强的妇女,她不愿意让自己成为儿女身后的拖油瓶,就在妹妹走进一家外企工作安定之后,就执意离开这里,去了浙东杭海市,经熟人介绍去做了一个保姆。

        母亲已经五十多岁了,几乎没有享受什么福,反而到处奔波,这就让王默格外心疼。

        出门在外,母亲仍然一副谨小慎微的性格,虽然不怕吃苦,可是也就勉强一个人过日子。王默估计,母亲还是过去那种节俭过日子的习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生活应该过得极其简单而艰苦。这也是王默父母一辈的老人共同的生活习惯,他们已经习惯了熬日子。

        期间,王默也想给母亲寄一点钱,却被母亲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就是她要那么多钱没有用,现在她也不缺钱。

        可是,王默却更感到一种难言的心痛,他曾经就听弟弟讲过,母亲在杭海市火车站卖过茶叶蛋,地图,甚至是袜子等小百货。

        有一年快过春节了,弟弟不放心母亲,就通过小红打听到了妈妈的住址,悄悄的去了一趟杭海市。

        结果,非常巧,就遇见了在火车站附近摆摊的母亲。

        大冷天,弟弟看见母亲穿着一件老式的厚棉袄,一边煮着茶叶蛋,一边高声吆喝的模样,弟弟当时就忍不住了,泪如雨下。

        那年,母亲刚刚五十出头,可是人却极瘦,脸上几乎没有二两肉,这就显得人极其老相,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母亲有六十多岁了,平白老了十多岁。

        弟弟讲过这件事情后,王默当时就控制不住自己,眼泪默默的在眼眶里肆意流淌。

        弟弟想给母亲留下一些钱,却被母亲拒绝了。

        从此以后,母亲就不让三个子女去杭海市,有事情都是电话联系,而弟弟可能也是由此受到刺激,在花钱上都是非常的节省,几乎没有在外面吃过饭。

        这一点,王默就不如弟弟,可能是老在外面工作的原因,也可能确实懒,他很少一个人去做饭,倒是经常在外面吃,所以开销也大。

        兄弟二人聊了一会儿,都将自己的打算告知了对方,互相鼓着劲。

        “哥,你要买房子的话,告诉我一声,这些年,我还是存了一些钱。”

        “不用,三门墩的房子很便宜,三万多块钱就能买来,换做沪东,连个厕所都不够。”

        这几年,大城市的房价如同坐了火箭一般“嗖嗖”地往上涨,这给许多外地工作的年轻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聊完后,王默就给妹妹去了电话。

        妹妹家在浙东嘉兴,她早已经结了婚,老公高兴安是当地的一个普通青年,人很朴实,也肯干,在当地的一家水泥厂做化验员,妹妹却到了一家外企做会计,他们也有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儿子,现在已经三岁了,叫东胜。

        “东东,快过来,跟舅舅说话。”

        小家伙接过电话,就是不敢说话,勉勉强强在电话里说了几句,就立刻跑远了。

        说到妈妈的事情,妹妹非常的干脆,“哥,这件事情,你就不要管了,这里有我呢,我早就想让妈妈到我们这里来,可是妈妈一直不同意。说她还能干几年,咱们现在说了,她也不听,还不如让妈妈按照她自己的想法去做,过几年,等她不想干了,我就把妈妈接过来住,这件事情我早就和兴安商量好了,他也同意。你就不要考虑了,现在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赶紧给我找个嫂子,不要图那种外表漂亮的,关键要贤惠,懂事,……”

        妹妹话很啰嗦,几乎要赶上母亲了。

        打完这两个重要的电话,王默就开始洗漱,随意的吃了一点东西。然后就拿出高中课本看,耐心的等着母亲的电话。

        王默读书学习已经养成了一个极好的习惯,首先是泛读,将一些重要的关键词,信息点都先做好标注,然后就是精读,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都及时的写下来。最后,就是广泛的阅读一些与之有关的课外书,开拓自己的视野,尽可能的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系统,而不是孤立的理解一本书。

        王默觉得语文的学习也是这样,尽可能多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其他文章,对于理解本课内容会有极大的帮助。

        王默管这叫“沉下去,跳出来。”

        沉下去,就是一定要精心研读书本或者文章,一定要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跳出来,就是要跳出书本,让书本与现实生活有所联系,这样才能为己所用,不至于变成一个书呆子。

        这段时间,王默认真的读了《文心》,这是叶圣陶和夏丏尊写得一篇关于教育和如何学习语文的书,其中,涉及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等,对王默有极大的启发。同时,也让他明白,“沉下去,跳出来”,同样可以应用与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

        王默想的很清楚,开学后,他面对的学生绝对不会是实验班的孩子,做为一名初来者,王默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去高一去教平行班。

        凡事往最坏处想,往最好处努力,就会遇事不慌,能够把握一些主动权,这也是王默给自己立下的工作规矩。

        “有准备,有章法,有序。”一直以来,王默都把它作为自己的做事或者是工作准则,而且他也确实从中收获极多。

        面对平行班的学生,王默觉得必须要讲规矩,让好的规矩在班级沉下去,让学生明白规矩就是生活,学习就是生活的道理。

        当然了,这只是王默个人的想法,而要实施这些主张,可不是短平快就能做到的,需要与学生不断的磨合,甚至是有策略的斗争。

        时间到了接近十点钟了,母亲才打来了电话。

        王默接通之后,跟母亲简单说了几句话,就让母亲挂了电话,然后他又打了回去。

        母亲非常激动,一口气说了很多话,几乎就是滔滔不绝,说的王默耳根子都快木了。

        王默耐心的听着,几乎插不上嘴,母亲的语速很快,“默儿,我听你妹妹说,你得了什么疹,我给你说,有病不要怕,关键要对症吃药,平时你还要注意锻炼身体,……”

        说完王默的身体,母亲就又转到了王默的个人问题上,“你现在回到三门墩了,我就不多说了,也没法劝你,你现在当务之急,最要紧的就是赶紧找个对象,然后把婚结了,妈妈这里还有三万多块钱,过几天,我全都寄到你们学校去,你注意收着,千万不要弄丢了,……”

        王默一边听着,一边默默的流下眼泪,这些钱都是母亲很多年来省吃俭用从牙缝中一天一天省出来的。

        母亲的恩情太重了,她老人家舍得自己吃苦,却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女吃苦。

        王默慢慢的擦干了眼角的泪水,道:“妈,我这有钱,你就不要寄钱了,我现在工资比别的老师都要高上不少,领导挺重视我的,你放心吧。再说了,现在是假期,我还没有上班,你就不要老想着寄钱这件事情了,以后如何需要,我再给你打电话。”

        好说歹说,母亲总算同意了,然后却道:“小刚也不容易,沪东的房价太高,你要是不要这钱,我就给你弟弟寄去,让他赶紧买个房子,大城市的房价一天一个样,得赶紧买。……”

        关于买房子这件事情,弟弟小刚也清楚,早买比晚买强,可是首付就让人咂舌,银行的贷款根本就办不下来。

        银行也嫌贫爱富,需要贷款人有还贷的能力,而这就是普通人的无奈,眼看着房价一天天往上疯了一般涨,人人都清楚现在买房的好处,可是却无力购买,银行的贷款手续根本就办不下来。

        母亲的这几万块钱,对于巨额的房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可是母亲却非常的满意,她为自己能够帮到儿子,很是自豪。

        打完了电话,王默的心情好久都没有平静下来。从现在起,他终于能够正视自己了,也就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扑面而来。

        ;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35/35830/19823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