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魔梦缘 > 第七章明月冰心 八十一个梦

第七章明月冰心 八十一个梦


永馨真是笑了他的明涵哥哥——儒家、孔老夫子他乱弹琴一通,基督教依然如此,那与自身很有相关的道家、佛家,更应该‘蛊惑’自己一番了!果不其然,对此明涵笑言,是不是,他这个哥哥,在她这个妹妹面前,越来越没有头脑了……

        做白日梦,是明涵自我的解嘲,人生如梦如幻、梦幻如真,这个真真假假就是不好明断。他是以道家在民间最为显著名的仙人吕纯阳、吕洞宾为引子,来品味这样的先贤,实质他们最终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门派之分的……

        说来吕纯阳最有趣的是,都有被‘大德”当头棒喝,称为‘守尸鬼’的经历:

        吕纯阳的经历很奇特,据说,黄粱一梦的典故就出自于他。这是个很久远的故事,当年,吕纯阳考取功名不中,后来做了黄粱一梦——在梦中,人的一生,荣华富贵能得到的都得到了,可是生命终了,还是觉着一场空,于是醒来后,就修道去了。他修的是道家,在唐末、五代之间非常有名。已经做到了在空中飞行,就以为自己很了不得了。

        一天,他御剑飞行,路过庐山,看此山气象不同凡响,认为必有高人,于是降下一看,就落在了庐山的黄龙寺,此时,正是禅宗、临济宗大德黄龙南禅师‘讲法’,吕洞宾看老和尚很普通,觉着很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不凡天象显现。禅师看出来他的因由,就有意点拨他,先说他‘窃法’,吕洞宾不服,他报了姓名,又被说‘守尸鬼’,当下恼了,真人能有长生不老之药,你这凡夫肉胎算什么!禅师挤兑他到,“饶君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就是他这样,哪怕在人世间活亿万年,终究是守着这个、所谓长生不老的身体的、守尸鬼。言语不和,就御剑飞向禅师,想吓唬他一下,结果,宝剑到老和尚面前就停止,反倒回转向他了——他当时奇怪了,老和尚不就是一个普通人嘛,又没有功夫,怎么剑就不听自己使唤了!从中可见本领越大的人,越好给人以平实,平常的表象。最终在黄龙南禅师的点拨下,他开悟了。他虽为道家出身,因为是佛家点化的,以后,就奉黄龙南祖师之命,生生世世永远为佛门的外院护法(据说演绎,有所出入)……

        也就是说,道释自然本源相融的道理,修行最终是没有派别之分,最终的道理是相通的,真理只有一个!

        别看东说说,明涵说的很显自由潇洒,其实,明涵在梦里更是少不了与‘天外来因’‘打嘴仗’。不过,明涵已经变皮了,也就是说,无论得到什么告诫——说他就是在见地上跟佛陀讲的佛法一模一样,也只是倒因为果,功夫上证不到,也是一场空。所以劝他别费心思铸什么所谓无形剑了,一点用没有,倒了反倒会膨胀自己贡高我慢、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非分之想、非分之心,这个果报可不小。所有中听不中用的漂亮话,都成了蛊惑他人,自己走进地狱之门的广告,弄不好,地狱已经敞开大门等着他进去……

        不过明涵自有他的主见,也许我错了,甚至是在做天大的坏事,只能期盼终有一天,所谓无形剑完成了,公布于众了,相信能走过去,踏破我的所谓境界的人都能走过去,走过去就好了,在不会犯我同样的错误,那我的一生还有何求?!就是说,无论什么结果,生活的遭遇挫折已经让他没有了选择……

        *******************************

        道家是以老子为其创始人的,在历史记载中,老子倒很显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隐士”,据说连孔子都向他问过礼……

        传说,老子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而去,当他将至函谷关时,函谷关关尹见有紫气东来,知有高德不凡之士经过本关,于是吩咐手下与他一同迎候,待老子至,关尹请求老子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两篇,言道德之意,洋洋洒洒五千言而去,后就“莫知所终”了。其实,道德经,不一定就是老子亲手所著,这里就全当他费力难讨好,是亲笔所书流传下来的……

        老子所作的文章,便是声震千古的《道德经》……

        如果要将老子的思想讲简单些,莫不如从他的思想相承者庄周、庄子的言行中,可获一定的认知:庄子他要人放大眼光,把宇宙万物视为一体,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个人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是生的依据和死的归宿,宇宙是永恒的,而能认识到万物一体并深有体会的人,那将是永恒的。

        庄子在谈到用心如镜时说,绝弃求名的思想,绝弃策谋的智虑,绝弃专断的行为,绝弃智巧的行为,用心如镜,任物的来去,而不知送迎,你就会体会到真正“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域,达到空明的心态;你就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所损伤,也就能超脱名利、福祸的羁绊,而得到高远的精神自由……

        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他认为,沉溺于名利、追逐勾心斗角的生活,是近死之心,莫使复阳——没有生机也。

        庄子讲过这样一段阴影与影子的寓言——阴影问影子,从前你走着,现在不动了;刚才你坐着,现在又立起来,你怎么这样没有独立性格呢!影子说,我是因为有待于别的事物才这样子的……我怎么能知道何以这样?怎么知道何以又不这样?这个寓言意思是说,一切事物的存在变化,都有其他事物的存在变化为其前因,这个前因关系,推之无穷,不可终极,宇宙间这种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必然关系,就是人生中所谓“命”的意义……

        那做为人又如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在道在心胸的情况下,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到什么地步!永远不断的爱人,却不知道自己在爱人,如同生而美者,不知道自己美的品性一样……

        这里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爱人,先只能说,可不是非得去为别人付出的那种似乎最让人平常认为的,最心安理得,最无私的爱人,谁不这样做,那这个人讲的爱人就是虚伪的。可是有谁能相信、理解,期望别人无私的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私心的表现。当然,一个人如有能力、条件,是能帮他人,你还真得去帮,当然亦是不能为帮人而帮人。

        人所乐道的那种无私奉献、忘我是经不起推敲的。那最终成为一个人的紧箍咒----说白了,一个人再无私,你能超越孔子吗!孔子收授学生还有他的原则呢!孔子不无私吗!他无私,从他有教无类足以印证!……

        真是,愤世嫉俗容易,可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到,这一个信字有多难,一个仁字有多难,一个义字有多难,去无私爱他人,理解他人有多难,有谁能明了,一个人想帮助他人时,其实他就已在难中了。凡事都是有限度的,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其实不用别的,一个人只要能做到理解他人,那他就已是在永远的不断爱人了。理解他人也是非常艰难的……

        永远不断的爱人,首先要做的是先管好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心性,看人家当官、发财,成捆成箱的往家搬钱,也不动心,更别嫉妒了。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境地,要求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待己、待人、待物、待事,不为任何所左右,实在不行,遇到纠缠不清、纠缠不起的人和事,也无法管的事,该放下,你不放下,也得放下,这样的爱人更是一种境界,毕竟庄子讲的,可是得道的道理,是不可能拘泥于一般人的说道……

        正如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教导孔子所说:要做好一个君子,就应该做到,得其时,则出来做官(事)、不得其时,则隐居而去;要能“深藏若虚”“容颜若愚”,去掉自己身上的骄态与多欲,态色与淫志等等,这种宣扬若虚、若愚、去骄息欲,与人无争的思想,据说,这就是《老子》、也就是《道德经》一书所主张的一种处事为人的人生态度——虽然根本上不一定如此,因为角度不同认识自是不一定一样……

        有关老子的学说,一直有多种说法、多种争议,褒贬不一,有人当权谋书误会了,有人当兵书读去了,有人当哲学去研究了,当然亦有人当修道的根本……

        有的人好对这类“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观点加以批判,说这种是小国寡民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对国家是有害的,这是老子站在末落的奴隶主统治阶级有感而发的,好便于统治老百姓。这样的评价过于片面,就从希望老百姓甘其食、美其服,这样的话,也不能将老子文章贬至如此。当然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不足为怪,如做为修道立德之书来理解,那可就不一定是他所理解的小国寡民思想了,那至少是在说,你的要求越高,痛苦也就越多,表面的荣光,掩盖不了背井离乡所隐藏的苦痛……

        但话又说回来了,磨难苦痛越多,对一些人来说倒更可见人心……

        ************************

        我们在影视作品或书刊杂志中,总不乏看到这样道士的形象——画符、念咒、烧香,手里再捏把剑,口中再念念有词的,挺滑稽的,一副小道的形象,这是旁门左道,典型的行为表现,这样的有可能不明所以一辈子就会干这个了,还好落人笑柄,常常弄得自己狼狈不堪……

        有的道士在人印象里,好炼丹什么的,炼各种各样所谓长生不老的仙丹,其实这怎么可能呢,也许炼丹,就像一些练武的和尚一样,心志在此,也许就少了旁的杂念。最有可能,这个丹是指自身的改变,自身就是最大的仙丹,能不能有所成就。就看这个人能不能把这个最大的仙丹修炼成了。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如果能讲出来,就不能称之为永恒的道,名如果能称谓出来,就不能称之为永恒的名……

        可是道没有一定的表现,又让人如何去理解呢!正如孔子所说的——在道的高深境界,即便圣人君子也有其不能领悟的,也有其做不到的,何况平常人呢?!但是呢,道又无处不在,即使普通人也可以做一些有关道的事情,也就是再高深的道,在细微之处也可显现……

        就如成语每况愈下所表达的——道在哪里,无处不在,庄子就从蝼蚁说起,直到稗草、砖瓦、大小便等,都是道所在的地方。要把道的意思表达清楚,只能每况愈下,好像越说越低微了,但是却容易把道表现出来……

        怎么可理解呢?就像有人上厕所不检点,小便时,就那么不管不顾的尿到了小便池外,就算一人一点,人多了也成“江河”了,那厕所还能干净,都多大人了,又不是小孩子,其实“害人如害己”,有的人潇洒的忘了自己的裤腿很长,方便时,那裤腿就沾了尿了,还不自知呢!能在撒尿的小处替他人着想,不能不说是一种道的体现……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好像道越说到低微处,越好让人明白了,可是呢,也越好让人轻视——就如那样一个事例,因为怕扎到别人,顺手拾起了图钉,本已丧失机会的他,又被录取并重用了,最终得到了人们人为的辉煌人生,创立了一番不小的事业。现在很多人都明白这样、这类的事情,如人真是有目的的跟着学做了,却得不到期望的回报,久了,那心难免不平,甚至走到了反面,也许这就是道不能讲明的一种因由吧!

        道说明白了,反倒成了一种限制,莫不如自己去领悟,就抱着一颗良善之心,做到哪里也不能算错……

        就算知道了道的一般显现,道的一般所在,也要尽量自自然然的去做,不求回报的去做,乃至忘了为什么而做,也就是道的细微之处,已溶入生活的一点一滴了,习惯成自然了,也许这就是道在人身上最好的一种体现……

        切忌,凡事适可而止,量力而行,你不是为向人证明什么而做,你就是你自己,不能为做事而做事,象给自己套上了紧箍咒似的,倒失去了自我……

        道家还有一奇怪之处,就是怎么会让其弟子看佛经呢?!山东有那么一个全真派的道家传承----这个全真派就是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那个全真派始创者的邱处机传承。都现代了,有记者去参访,见那里的弟子,不但看道家经典,亦看佛门的经典,如《金刚经》,看来道家真是清静真人,众多弟子,师父能管得了的人有限,只能交给佛门了。否则,人信了你,又得不到真传,岂不误人子弟!看来道家,就不如基督学说,特别是佛家的广大了。不过,从中更能看到了古人的心胸……

        ********************

        佛家学说:参悟佛家经典的要点,关键是不能痴迷其中,要无求而自得的从中破谜出来。

        在有些人眼里,经书就是经书,即使奉为教条、口口宣扬这就是法,也不见得。如果一个人好执迷于表面的说道,便乐在其中不明白,不去明白书中的“言外之意,才是最可贵”的。那长期如此,只会让你自觉自我解脱,解脱人生的同时,又是在用一个框框在封闭着自己,不明白、不好明白不可执有、不可执空,唯修中道妙理的内涵、真意所在。最终把天下人、甚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同门都看的一无是处。当然,这也许是一些人的、甚至所有人的一个过程,早早晚晚也都可能跳出来看问题……

        如你跳出来看问题,那眼中的经,才可称为法,无处不在的佛法……

        佛法能给人带来什么呢?佛法会促使你无怨无悔渡过黑暗人生;佛法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你的心胸广大了,而不是打着法的旗号,念着慈悲去强为之。如果你是一个想大写人生的人,最终对你来说,不是信不信佛法,修不修佛法的事,而是怎么不执迷于表面道理,怎么理解的问题,怎么给你所遭遇的人和事“述而不作”,也就是给一个好的解释的问题……

        可是,就算你理解了,抱着不放也不行。此时你眼里的法,对你来说,依然有可能成为限制你的条条框框。经书只是你一时的拐杖,当你真正做到敢放下、能放下时,才有可能真正用心去明了其中言外之意、最可贵之处在哪里,才有可能自然而然的把道装在了心中,充实你的内涵,而不是强为之。到此,换个角度说,你才算是在道中,真正的“得道”了。到这一步算完了吗?不一定,你也许还要将自己无迹于人群之中,周围的人中,让人怎么看你----就如这样一个古代故事所道出的道理吧!

        三国魏、蜀、吴时的后期,蜀国的功臣丞相诸葛亮病亡后,强势的魏国举兵灭了蜀国,当时灭蜀的魏将抓住了一个曾长期跟随过诸葛丞相的老军。魏将自以为他的文治武功可与诸葛丞相比,就问老军,老军回答他:丞相在的时候,我没有觉着他有什么不同,可是当他走了,就再也找不到象他那样的人了……

        魏将听此,大感惭愧,言:吾不如诸葛丞相也……

        也就是说,人知道你的好,可是却不知你好在哪里,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可是当你离开时,却再也找不到象你这样的人了,你就是社会最稳定、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一员……

        当然,哪有那么多千篇一律,什么人也不一定非活在他人评价之中,为他人评价而活着……

        如果谁认为自己做到了无迹于人群之中了,人生就算圆满了,那就又有过了……

        我们什么都敢放下了,你就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到此你也许会发觉,社会上的许多书籍是很好看的,对你来说,什么都也许是开卷有益,包罗万象。也许你发觉你理解了孔子,至少孔夫子的这样一句话,会让人感触不一般——要达到道的高深境界,即使圣人君子也有其不能领悟的,也有其做不到的,何况平常人呢!但是呢,道又无处不在,即使普通人也可以做一些有关道的事情。也就是再高深的道,在细微之处,也可显现……

        话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那一步是极其艰难的,正如电视剧《八仙过海》中的歌曲所道出的——都说天上好,神仙乐逍遥,成功的背后泪多少……

        (注:都是道听途说,说哪里,哪里了,不足为凭)

        <ahref=http://www.>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9/19760/13217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