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魔梦缘 > 第一章故园情深 第十八个梦下

第一章故园情深 第十八个梦下


家乡亲人的情义有多重!从长安所带的东西就可见一般。一个人,带五十斤大米(那时东北还稀罕这个)及一些土特产,加一起足有百斤重,再加上一个孩子,东倒车西倒车的,近万里的路程,也不知他哪来的那么大力气,带回无林。其实再重些他也能带,因为带着亲人的至爱上路的人,有用不完的气力,再重,长安也要带回无林,让无林的亲人,感受到老家亲人的那一片浓浓的亲情。

        一九七五年来到了,可是经济发展一向滞后的无林,除了主街铺上了柏油马路,其他方面均不见有什么大的起色。为了振兴无林这个贫困县的经济,省里批复在无林建一座日处理甜菜一千吨的制糖厂,这样长安算是真有了一试伸手、一展才华的机会了。

        来到无林这个小地方,真正让他大展所学的机会可以说没有。建的工厂、企事业单位,有点规模的屈指可数,仅有一项他比较看重的几年前由他设计监督施工的,能容纳一千多人的县礼堂,却成了他心中久久也抹不去的遗憾---遵上级批示,为省下几十万元钱,不得不在二楼观众席下加上柱子,这样就影响了楼下后排部分观众的视线,真是没有一点办法,如此,还不如不建。

        曾几何时,长安一个搞工民建的,竟下乡主持过小水库的建设;至于乡下的水利渠网更不在话下了,许多人也都认为长安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窝在无林这个偏僻的小地方这许多年,太屈材了,其实从另一方面讲,何偿不是国家的损失。

        不过,比起因无林没有对口的专业,而不得不荒废了专业的那几个知识分子,他还是幸运的,毕竟他还在干老本行

        长安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一展才华,也不枉青春热血了一场。为此,他不敢荒废了学业,还要钻研不止,在多少个不眠之夜,长安在恍惚间又回到了母校,回到了实习期间在建设工地为祖国效力的火红的场面---在西南重型机械厂工地,他时任一个工段的工段长,宏伟的厂房就在他眼前崛起;在武汉钢铁厂的建设中,他任一高炉烟囱建设的工长,与同志们齐心合力,连续奋战,创下了同类型烟囱建设速度亚州第一,世界前列的好成绩,最让人兴奋的莫不过是将小日本给甩在了后面。

        唉!真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如今长安再没有怀才不遇之叹!他心甘情愿的要吃这个苦,也有能力去吃这个苦,所以县领导一点他的大名,他二话没有,就欣然请缨---他一定会把无林的血脉制糖厂建设好。为此,他不怕付出任何代价,如不是怕好友夏诚身子单薄,经不起没黑没白的折腾,那他定会拉上好友与他一同豪情万丈一番。

        县里还很体谅长安,从建委又委派一个人给长安当助手,对这个助手的表现,长安很是不以为然----他更是一个不敢担一点责任的人,但有总比没有强,至少可以对工程质量把把关。

        制糖厂的建设是七五年的夏秋之际打基础,以便为来年的早日峻工投产打下良好的开端。

        制糖厂的基建图纸是由省轻工设计院设计的,他们对无林能不能有负起责任的工程技术人员表示怀疑,所以他们规定:如在施工中发现图纸弄不清,实质上就是因图纸匆忙设计,技术人员也没太多经验,这样在设计中难免出现不合理,甚至是错误之处,对这些连省院派来的技术人员都不敢做出决定,只能一同去省院协商。如此太耽误时间,于是长安根据实际情况,仔细分析研究图纸,指出图纸设计本身的不足,并提出,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改、施工方案,以确保工程质量及工程的进度,不但节省了时间,也节约了资金。

        省院慧眼识英材----收回原先承命,全权委托释长安对设计图纸有绝对的修订权,而不必事先经省院审核;到后来工程结束后,省院还要调长安到省院工作。当然县里是不可能放人的,也只当没这回事了。

        长安家离工地有四、五里地,这时他家还没有能力拥有自行车,如果步行,不但累人也费时间,好在筹建办的领导----也就是厂子建成后的厂长兼党委书记体谅他,将自己的自行车让长安骑,只是由于工作繁忙,长安常驻守工地上,忙时二、三天都难得回家一趟,就算能按他的时间回家,往往也是三更半夜回家,还没睡上几个小时,又想到什么问题,一大早就又匆匆的赶回工地,难得与孩子们照个面。孩子想见他面,那得争着给他送饭去才有可能……

        人都说,也就是长安能吃这个苦,常常是通宵达旦的审图、绘图、制订施工方案,一天他要能连续睡上三、四个小时,那都是他的福份。长安是事无巨细,凡事必亲躬,不这样也不行,就怕技术水平一般的技术、施工人员打马虎眼,也是技术人员怕担责任,好什么事都找他。

        厂长是副县级,在无林可是高干,他为长安的学识、人格所倾倒,更被长安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并非要称长安为老大哥不可。

        厂长很知体恤人,自己带的好菜好饭,总要分与长安一份;怕长安废寝忘食的累垮了,常常亲自弄夜宵与长安;还时时逼他哪怕闭目养神半小时也好----长安的干系太大了,他要有什么闪失,若大个工地,岂不乱了套!

        厂长如此高看他,让长安真不好担当,其实不用这样待他,他也一样会努力工作的,能为国效力本是他一生的抱负。对这,长安也对厂长玩笑道:他是“士为知已者死”,有厂长这样能理解、关心人,他就是累死也值得。

        七六年五、六月间,有长安的把持,工程进展十分顺利,可就在主体工程进行的关键时刻、为救人,被马大哈的吊车司机,用楼板挤伤了左小腿,当时人们看看楼板向长安直落,以为他非死不可了。

        好在长安只是小腿骨挤裂了,不过小腿肌肉严重损伤,伤势依然不轻。

        才没几天,工地上没了长安,便出现了一片混乱:不是窝工就是停工,再不就冒出质量事故,谁也不敢来负起这个责任。

        长安才住进医院几天啊!厂长就几次三番的来看他时,长安就明白,工程进度受阻了。如再这样拖延下去,非不能按时投产不可,那干系可太大了。不用厂长请求,长安自己就呆不住了,他必须上工地:哪怕一天干几个小时也行。这样,厂里就用车接车送,往返于医院和工地。

        长安说的好,不能因为他一个人影响全局。为了工程早日完工,他即使废了一条腿也值得。

        厂长天天用吉普车从医院接送长安,说是一天干几个小时就行,事实上一干就是一天,结果好造成长安的腿又肿又痛,腿疼的实在挺不住时,就吃点止痛药。

        在无林,就是县长、县委书记上下班也不敢坐专车,老用车接他,长安可受不起,腿稍见减轻,便又吃住在工地上了。这样,我们就又能看见被抬在担架上,在工地上四处指挥的长安了,旁边并跟着身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不时的提醒他注意休息。

        到后来,长安的腿能拄双拐行走了,我们总能看到拄着双拐的长安在工地上奔波。

        终于糖厂可以如期投产了,长安终于可以歇息一下了。

        长安的腿因没得到好的治疗、康复,都佝偻在一起伸不开了,对这,厂长表示是痛心疾首,赶紧用专车亲自送长安到省城治疗、康复,还好,仅落了一点残疾----小腿因肌肉萎缩,比正常的腿细了许多,并短了一点。

        在那样的危险下,长安竟能死里逃生。他曾对人开玩笑的说:这是他那个天降神孩带来的好运!神孩岂能没有父亲呢!天降神孩指的是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明俊,是迷信的孩子他姥非让他们生出来的,是用以“克”他明涵哥哥的。

        厂里为表彰长安一心为公、忘我奉献的革命精神,特意奖给他一辆白山牌自行车代步,这车是释家拥有的第一辆自行车,一家人不但感到高兴,也很荣光。在当时,能拥有一辆自行车和今天能拥有一辆轿车的心情应该是相似的,这辆车的功绩不小,他们的几个孩子——明雨、明晨,连明真都是用这辆车学会骑自行车的。

        长安在制糖厂的出色工作使他多次立功受奖,厂长还积极发展他入党,长安自觉思想上有差距,说什么也不写入党申请书,最终是在厂长的“胁迫”下---—不写就不让休息,才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就如厂长所说,你的实际行动已证明你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党员了,这样,长安在粉碎“四人帮”,举国同庆之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

        七七年末,制糖厂因效益好,成为县里的财政支柱,如此县里已有进一步扩大其规模的意向,只是省里的资金还一时落实不下来,只能暂时拖延下来,这时制糖厂的基本生活设施,在长安的主持下,已基本完工,剩下的零星工程,他带出的学生就可以胜任了。这样长安又回到了原单位。

        制糖厂的家属宿舍在无林是第一流的,不但是砖瓦房,而且暖气,自来水已备到家,甚至你想象大城市那样安个卫生间都行----自己花钱在院里砌个“门斗”就可以了。

        厂长让长安一家搬来住,他们好为邻。只是长安夫妇舍不得离开处得已久的好邻居,特别是夏诚一家,也就不打算搬了;但厂长说得好,房子他会一直给长安留着,并把房门的钥匙都与了他,让他全家随时可搬来住。

        对厂长的厚意,长安曾打趣的说,你就是不给我留着,等有那么一天制糖厂扩建了,他也会不请自到的。

        七八年底,释家的孩子明雨,明晨先后在制糖厂参加了工作,一个是按政策“选留”,一个算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招工在制糖厂,明雨虽不用三班倒,可他的单位是制糖厂所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劳动服务公司;明晨虽三班倒,辛苦些,但也毕竟是技术工种,又是国营所有制,这也是明晨常要向大哥炫耀的。

        两个孩子参加了工作,家里又能养、能种了。那明雨、明晨上班骑的自行车、戴的手表就是妈妈养猪换来的。

        如今时代变了,政策宽了,日子也好过多了,每月70多元的工资,长安一挣就是二十多年,现在终于也涨了;再不想让妻子干零活、洗面袋子、糊纸盒什么的补贴家用了。长安也有了同妻子冰莲一同回老家探亲的心愿。其实,促成长安尽早探亲的很大原因是岳父的突然离世:那人真是说没就没了,否则他还想再等等,等条件再好些,孩子们再是假期,准备将明真、明涵、明俊这三个孩子都带回去,让爷爷奶奶好好高兴高兴。

        八零年初,制糖厂扩建为日处理甜菜3000吨规模的决议,已由省里批复,只等办好各项手续和资金到位了,自然而然长安又回来主持基本建设。因离开工还有数月以上,厂长很体谅长安,就放他长假,让他带家人回故乡探亲,厂长是想要把长安拖欠的乡情一下都补回来。

        四、五月正是故乡映山红盛开的时节,就在这样浪漫的春天里,长安与妻子冰莲以及小儿子明俊,一家三口回到了老家,他们的突然到来,让老家所有亲人都欣喜万分,连久卧在病塌中的小姨也似好了许多……

        <ahref=http://www.>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9/19760/13216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