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大唐:开局抢回武媚娘 > 139放大招,科举新制度

139放大招,科举新制度


  李世民登时轻松起来:"说起文治,朕倒是想起一件事,这马上就要科举,科举乃是大事,朕预备令房卿来主考,房卿明白朕的意思吧?"
房玄龄当然明白,让宰辅名义上来做主考官,只是为了显示朝廷对于科举的看重,因为他是宰相肯定是不可事无具细。
初唐科举,考的科目虽然很多,实际上,人们看中的还是进士科,其余科目,不可能为人重视。
而进士科因为重要,所以才流传了下去,以至于到后来,进士成了科举金榜题名象征。
李世民微笑言:"这科举之事,房卿不知有何建言?"
隋唐时期,科举初开,许多规则都不够规范,这也是李世民最大心疾。
此时他问向房玄龄,房玄龄却谨慎起来,科举之事,关系到朝廷官员选拔,必须慎之又慎,切切不可操之过急,任何一个改变,都可能带来巨大影响。
房玄龄办事历来以稳妥为主。
终究十几年前隋炀帝最大得失教训就是做事都操之过急,以至于到了最后,变成不可收拾。
在得到这个教训后,人们方才对治大国如烹小鲜有了深刻认识。
房玄龄道:"陛下,臣以为还是以稳妥为主,继续承袭隋制,大变动最好不作,是紧要、最是关键,毕竟科举涉及国本。"
李世民遂颔首点头,房玄龄的谨慎是有道理;
随即,李世民问:"虞公有何高见呢?"
虞世南满脑子都是豫章纸,此时竟被问懵,急切之间,答不上来。
李世民微笑看着他的书法老师,虞公年岁大了,脑子反应迟钝,情有可原。
片刻后,李世民又看向李治,心中居然生出一丝戏谑,希望通过奏对,为难一下李治,磨砺一下李治。
李世民于是道:"李治,你来说说看吧。"
李治想都不用想,随口即答:"父皇,儿臣以为,科举最紧要一点,只在一事。"
没想到李治,居然还真有自己的看法。
李世民和房玄龄相视一笑,少年人嘛,各种想法总是特别多,很是正常嘛。
李世民却还是故意打起几分精神,他虽觉得李治未必能老成谋国,但能听听他说些甚么,也是好的。
"愿闻其详。"
李治干脆利落:"公平!"
此言一出,李世民,顿时又一脸,黑线。
公平二字,说起来倒也,没错,但是。
问题关键在于,李治提出公平,恰恰就说明,以往科举不公平,你这是否定李世民前面的成绩呢。
房玄龄差点哑然失笑,心说,也就小九子敢在皇上面前大放厥词,若换做其他人,只怕陛下要当众不喜。
李世民面上依旧挂着笑容:"噢,这样说来,小九儿是认为,朕登极以来,所主持的科举不公平?"
这一反问,让李治觉得父皇有抬杠之嫌。
又不是我主动说的,是你让我说的。
那若让我说,我能说甚么,肯定就是要说说当下科举存在的问题了,没有问题,你还问啥呢?
噢,现在我提出了问题,你倒好,还反过来扣我一个帽子,那有这样做皇帝的。
自古伴君如伴虎,看来,师父说得一点也没错。
那怎么办呢?上拍马屁、宝典。
李治登时道:"儿臣深信父皇择才再公平不过,天下谁人不知,父皇求贤若渴。"
李世民脸色阴转多云,失笑:"此言甚合朕意。不过,你都说朕公平了,又何来科举最大弊病是不公平一说呢。"
李治道:"因为父皇本心是认为公平,可儿臣所言公平,却不源自父皇本心。
而在于,要让全天下人深信,科举是公平的,只有让天下人对此深信科举是公平的;
那么高中及弟的读书人,才不会遭人质疑,更显荣耀,他们自己也才会相信科举是公平的。
只有如此,才会有越来越多读书人,愿意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李世民听到此处,一时愣住,登时,他的脸色由阴转多云,一改成了朗朗晴天、日头高照。
李世民听懂了,他明白了李治提出所谓公平之本意,有意思,很有意思了。
房玄龄,若有所思,他极想听听,李治接下来还会说出神马惊人之言。
"九皇子,你继续说。"
李治便继续言说。
"要做到这一点,辣么首先就要让这科举公平的印象,深入天下人的心、深入到每个读书人的心。
父皇,公平不公平,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全天下人认为我大唐的科举是公平的。
儿臣以为,当下只需要采取稍许举措,就能改变人们对于科举是否公平的看法。
譬如,科考时,只需采取糊名制,就可达到让天下人认为我大唐科举是公平的。"
"糊名?"
李世民一愣,通过字面含义,他似乎明白了一些,所以,他精神了,但具体如何做,他又不解了。
因此,他疑惑看李治。
糊名制在明清时期,是科举日常。
不解决科举公平问题,又怎么提倡读书人来进行科举考试呢。
虽然李治想让推举制一并给改了。
奶爸在给他说糊名制时,就给他分析了,现下不能彻底改掉推举,因为若是不能推举了,就等于从根本上堵死了世族门阀干涉科举之路,阻力太大,这不现实。
何况李治这次还举荐了三个将军呢,自己也不干净啊。
既然如此,辣么就索性在其他小处入手,譬如糊名制。
见李世民目光灼灼看着自己,李治又开口道。
"父皇,儿臣所倡议糊名制,就是要摒弃父皇和主考们对考生的偏好。
父皇取才,公平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全天下臣民们深信,父皇所建科举机制公平、公正。
因此,需有一个极好规章才能令人信服。
当这天下人都相信科举机制公平、公正,辣么只要自己有才学,便能通过科举鲤鱼跃龙门时,这科举便不需朝廷刻意去倡导。
这天下才子自然就趋之若鹜,积极踊跃参加科考了。"
李世民听到此,动容。
他与房玄龄对视一眼,房玄龄暗暗对李世民点头。
身为朝堂承上启下之宰辅,房玄龄比李世民更了解天下子民的想法,每次科考关于科举不公的蜚短流长、风言风语,不是没有,甚至有时喧嚣尘上。
终究,考试终究是难以让人信服的,考中的人当然深信科举是公平的,可是没有考中的呢,他们会怎么认为呢。
所以,在如何杜绝落第者的抱怨上,在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上,朝廷岂能不猛下一些功夫,来吸引更多读书人。
当下大唐的科举只是初创,虽然自隋文帝开始,有了一点雏形,可这科举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大唐沿袭隋制,当然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完美完善的规章制度。
李世民见房玄龄向他点头认可,心里便更加,笃定。
他万万想不到,小小的李治居然还能琢磨这个事,不,应该是奶爸教他的。
李治所言有道理,不过,现在又遇到一个极大问题。
李世民皱眉,困惑反问李治:"小九儿所言糊名制,是否与让天下人深信这与公平有关?"
"正是。"
李治底气十足:"只是儿臣若是讲解,只怕一时也说不清,不妨,让儿臣当场演练如何?"
李世民大笑:"现在就可演练吗?你昨天才演练过武的,今天又来文的,吾儿是文武全才呀!哈哈。"
他还是不相信,李治只一个法子,就可让天下人对科举加深信心。
李世民认为,若是这么容易,那么自隋文帝办科举开始到如今,科举已有数十年,怎么会没有人想到呢,隋文帝之下,有多少大贤明,而朕的文武大臣,又哪一个又不是人杰?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74975/74975472/5528916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