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我在明朝当神女 > 第73章 第七十三章竹节粽和白糖

第73章 第七十三章竹节粽和白糖


农历十一月,叶子黄了,随着叶子一起变黄的,还有稻田里的稻子。秋收的日子,学堂里所有的孩子也都放假了,毕竟秋收是大事,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劳动力,即使是小孩子,也能跟在后面捡捡散落的稻穗不是?

        学堂休息了,刘念也就放假了。田间地头收稻子,她早上去看了一会,就没意思了。对于后市看过机械化收割的刘念,对于人工收割虽然好奇,但是却没有太大的震撼。

        爹娘也都去田间地头去慰问收割的军户了,其实在古代,佃户与地主的关系还是相对来说和谐的。也不是像小时候课本的那样,每个佃户都是杨白劳,而每个地主都是周扒皮。记得有一部电影叫《1942》,里面主角也不是普通的流民,而是地主,可是天灾兵祸来了,说破家也就破家了,和佃户没有区别。

        军户制度下的军民收成,也是要交税赋的。不过交税赋的也只是登记的田亩,而后期军户开发的荒田,因为没有登记在册,也就无须交税。

        这在刘念看来,其实就是在占国家便宜,可就是这样。处州卫的税赋完成情况,在整个绍兴府也是完成很高的。毕竟大部分军户及其家属,都成了长官敛财的工具,像刘瑜这样分文不取的,也是少见。

        虽然赋税不是交给自己的,可是刘瑜父母还是保留着地主的习惯,播种秋收都要去田间地头看一看,到了交赋税的那天还会好好的招待来交税的军户。多的没有,但是每家有几颗麦芽糖还有一条猪肉,也算是给交税的军户改善改善伙食。

        至于那些开荒的土地收的粮食,卫所每年都会以铜钱收购,毕竟卫所里有缫丝厂还有染布厂,每年还是有不少的收入的。至于这些粮食,早就被储藏了起来,毕竟前几年的饥荒,大家记忆犹新。

        每到收获的季节,刘念就会到山里砍很多的细毛竹,清洗干净以后,一端掏空,在里面放上香喷喷的大米和红豆,然后在大灶上蒸熟。吃的时候,用个竹签子穿着,脱模,沾上糖可好吃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现在的糖都是红糖,有时候运气不好还经常吃到渣子,这让对吃的无比挑剔的刘念常常是抱怨不已。毕竟红糖和白糖,在刘念看来完全就是两种东西。

        从前也就将就了,不过既然连玻璃,还有染料都弄出来了,也就不在乎白糖这个事情了。而且刘念没有记错的话,华夏人的白糖也差不多是在明朝中期出现的,可能现在京师的权贵已经吃上了吧!

        刘念说干就干,虽然说起来感觉很难,其实就是把红糖中的色素,现代工业都是硫化去除色素,在明朝肯定不现实。

        刘念直接动手,先将红糖熬成糖浆,接着倒入一口缸中凝结成黑沙糖。另备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溜(瓦质漏斗),用稻草堵塞瓦溜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瓦质漏斗中,等黑沙结定,除去稻草,用黄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缸中,漏斗中留下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这就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白砂糖。

        既然白砂糖都出来了,冰糖也就顺便做了出来。刘念将白糖煎熔,和入鸡蛋清除杂质,待火候合适,将新青竹破成篾片,斩成一寸长短,投入熔化的白糖中,经过一夜就凝成冰糖。

        刘念看着自己的成果,这个时候要是有奶茶或者咖啡就好了,哎!

        刘念将白砂糖收好,想起从前看的小说,男主角穿越到唐朝制盐,然后一路飞黄腾达。而自己呢,穿越到明朝,过来做白砂糖和冰糖,是不是所有穿越者都得和厨房里面的调料过不去。

        刘念自己家也是有田亩的,等到第一批稻米刚进家门,刘念就迫不及待的,脱粒然后洗净塞进竹子里上灶了。

        “韩姐,这是两罐糖,这罐是白砂糖,以后烧菜可以放一些,这罐是冰糖,红烧菜放进去可以调味提鲜。”刘念知道这些东西可以在谁的手里发挥最大的作用,那就是韩厨娘。

        对于一个厨子来说,除了锅碗瓢盆,调料也是一个厨师的重要武器。韩厨娘迫不及待的接了过来,打开尝了尝,眼睛都眯了起来。

        “小姐,你哪里来的这好东西,这个比普通的糖味道要更甘甜纯净。”韩厨娘好奇道。

        “我一本古籍上找到的炼丹方子,试了一下竟然成功了。我先去睡一会,待会竹节粽子好了,记得叫我。”刘念打着哈欠就离开了。

        韩厨娘看着远去的小姐,抱着两大罐糖,自家小姐一身本事都放在了吃上面,炼丹的方法用在制糖上。不过那冰糖,真的好吃,心里想着,韩厨娘又拿出一块塞进了嘴里。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71297/71297938/85335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