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后宫香玉传 > 莺啼序 三十三

莺啼序 三十三


浮生过半梦凄迷,云游深山出尘世

        万里惆怅日月情,坐看无相菩提心

        天刚蒙蒙亮,窗外已是飘满紫禁清晨的淡淡雾气,深山凉风吹来木叶清冷的香气。今日我以祭奠先皇之心前去香山卧佛寺西南侧的广慧庵修心养性一段时日。原本大婚在即,但无心理会。只好笑那前生未了的情愁,来到尼姑庵听这青灯烟雨。

        我的暂时离别皇宫好像让紫禁一下子失去了繁华,显得一片肃杀。为了保护我路上的安危,皇上特意安排一行车马静静地从承乾宫出发。我轻轻倚在车壁,微微闭上双眼,心里默数着车轱辘转动的声音,脸上还不时浮现出一丝甜蜜的微笑。深山林间的禽鸟似乎也习惯了这样马车过往的喧嚣而自顾自睡着午觉。远处群山连绵,松海传来涛声阵阵。

        带发修行出家为尼的道路随着如泣如诉心底的忧伤渐渐变成了现实,就此隔断这红尘三十里,不在于宫斗争名利,不再于恼处问得失,了结了我最简单的心事。

        我本是金陵人氏,祖上也曾是读书仕宦之家。自小多病,如今入了宫反而亲自入了空门,冬儿留守在宫里继续当值,春儿和彩云伏侍,她们俩人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摸样儿又极好。半个时辰前,忙于国家大事的大清皇上雍正帝还含情脉脉的握着我的手,在我的耳边呵着气温存:“香玉,等你回心转意之后朕定然接你回来。”

        我无心眷恋顾及太多,对皇上微微地笑了一下,随即敛起了笑容。上了马车。刹那的冷淡笑意过去后,一种几乎可以用“悲哀伤痛”来形容的、带着深深怜悯的表情浮上了雍正帝一向沉静如水的面容。心念,头脑中一时思绪飞过无数,却又是在一瞬间作出了决定。他轻轻走到熹贵妃身边,不露声色地将熹贵妃和他亲近的格格护在自己身侧,这才柔声道:“香玉无心留在宫中就随她去吧,我们起驾回宫。”

        熹贵妃抬起头来,漆黑的眸子与他目光相接:“好的,皇上。”

        心痛之余,雍正心中似乎明白在圆明园汇芳书院见到我的第一眼起知道我绝不是庸脂俗粉的美人。那种近乎无情无心的冷峻淡漠分明是历经风雨看破世事的沧桑,不堪不经意间跌落在梦里的花落花飞的无常却一意支撑的牵挂坚忍更时时令自己动容;即使在宫中我尽显表现得乖巧温顺而不失活泼,但自己却知道那只是这个深沉惆怅的我背后隐藏一张让人安心的面具罢了。雍正帝此时此刻感悟自己在期待真心得到我那张属于他的天真笑颜,而那被荒漠寂寥的深宫抛弃了往日的快乐自在,正是那个无奈迷茫的皇宫困禁我压抑已久的纯真自然的天性。

        不久,幽僻的香山中,居然真的有一座白墙黑瓦的小小尼姑庵浮现在眼前,仿佛苍翠山色中点缀着一粒小小的露珠。靠在大车的角落里的我表情漠闭上双眼打了个盹。然马车晃荡了一个时辰,方才到了广慧庵。

        我在彩云的撑扶下下了马车,抬起头来便看见红漆已经剥落了大半的山门上,用娟秀的字体写着“广慧庵”三个字。

        我和彩云、春儿正观望间,有两个年轻的小尼姑迎了出来,打量了我们几眼,问道:“三位施主可是宫里前来祭奠先皇之灵?住持师太已经吩咐了我们带几位进去。”

        我略施一礼,扶了彩云和春儿一同随着她们走。绕过广慧庵香火旺盛的正殿和侧殿,又走了许久,方见几间低矮平房,引了我们进去道:“这是施主们这几日住的地方,可先将随身的衣物放了休息片刻。”

        平房虽然低矮,里面倒也清爽舒适,房中一张通榻大卧铺,一桌几椅,墙角一个大水瓮,十分简单。

        两个小尼姑又道:“请几位施主再随我们去大殿,住持师太等人都在等着了。”

        我欠身笑道:“有劳了。”

        看着原是前来接嫔妃入寺的女尼,与生活在闹市的常人不同一般,神态儒雅温文,一张俊逸面容隐隐有出尘之气,虽然粗衣常服,但一身清隽高华的气度仿若仙宫之人。此刻她们看向我们的目光是温柔而带笑的,满意之中更有三分纯然。我上前笑着问道:“不知两位师傅来此地吃斋念佛多久了,是否住的习惯安心?”

        两位尼姑听后笑了一笑,随即低垂下眉眼,似乎带着几分羞涩。微笑说道:“贫尼回两位远道而来的施主的话,自打从小就无父无母随了师太抱养长大,几乎是形影不离。山谷被群山和迷雾森林包围人迹不至,在此整整十几个年头的生活过得安静而悠然。跟随师太遍读群书,广学群技,过得十分相得。”

        我温柔地看着两位坦然诚恳相待的小尼。虽父母俱已亡故,但师太的好心教导下,两位小尼聪慧过人又勤奋坚韧,年纪虽小胸中却极有经纬。不凡的身世造就了他们沉稳深邃的性格,外人面前淡漠无波的表情能够轻易遮掩一切心事。但对自己而言,享受荣华却更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每一次惆怅苦闷流露都会令身边的人伤心不已。此刻见这些云游于大自然带着渴盼的目光,我不由更加放松了内心原有愁绪茫然。

        透过寺门往里看青砖白瓦,和紫禁城里的浓墨重彩完全是两重天地。这时恰逢正午的寺钟敲响,好似幽远而凝重的一声叹息,虽是日照当空,我却不由得打了个寒噤。

        来到这里,无论你曾经是怎样的倾国倾城,都会三千烦恼丝一落,安心皈依佛门。经过一小殿,不经意间发现碧纱窗下,一个素衣束发的小尼姑望着窗外的山色,已然沉吟了了许久。蘸满了墨的毛笔轻轻接触着雪白的纸,洇开了大朵墨色的花。而素装束发的小尼姑仿佛在沉沦思索着什么,怔怔的出神忘记有人无意经过这里,半个时辰下来,雪白的小笺上才堪堪写了两行。

        毕竟已经到了雨水分明之季,室内虽然升起了炉火熏香,然而指尖依旧感到了寒意。

        香山上向来清寂,今年的春日,想来又会很冷得不同寻常。

        临窗的女子方当妙龄,明眸皓齿,然而却穿着佛家的长袍,一袭素衣片尘不染,漆黑的长发盘于玉帽内,案上放着一卷武则天的《武氏诗词选集》。素手执笔,举止幽静从容,有旷然的林下之风,一望而知出身不凡。

        此时正当朝圣盛世,朝中崇尚道教、佛教皆来可数,王族贵家女子自请出家为女冠尼姑之风颇盛,公主、格格丐为道士、佛教,筑观佛堂在外的也大有人在。然而一般即使出家,那些金枝玉叶的女冠尼姑也都停留在帝都京城附近,酬唱来往的都是倜傥蕴藉的文人雅士,风流之声播于朝野。

        而小小香山广慧庵,这里也是属于皇家园林。与其他名山大川相比、也不算是什么古庙名寺,冷僻的位于紫禁西南深山,平日没有什么香火。这里居然也有这样的贵家出身的尼姑,却是让人惊讶。

        素装束发的年轻尼姑对着深山上暮春的景色出了一会儿神,方才想要把武则天那首《游九龙潭》继续写下去,却听到了门外缓缓的脚步声。

        难得的一刻宁静又被打破,执笔的素衣尼姑叹了口气,随便扯过一本《大乘妙法莲华经》盖住案上的金刚经大典,将写了两句的信笺收入怀中。刚搁下了毛笔于砚架,转过头来,便吃惊看见了我们站在门槛外宛若春风对她嫣然微笑。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52/52752/28708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