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魔梦缘 > 第八章春去春回 一百零六梦下

第八章春去春回 一百零六梦下


明涵与明荷没少探讨我们作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梦寻到那久违的宁静、那最自然的温馨。’也就是愿此书有助于解脱前生后世的锁、此世界的你和我。他们不能不有所感叹——没有悲悯、认同、好的解释,我们的心中还能剩下什么?我们有所信,最初一念是否就是最后一念?那么最初一念又能是什么,又该是什么?

        还要说的是,梦幻即使有所假,却不一定用迷、信去定义,就如无-神-论的另一种说法是没有一般意义上、约定俗成表面上有-神-论的一些认识,能做自己的主、哪怕一天之主也不易。有点笑谈,能做了自己的一天之主,那不就是天-主吗?其实佛的说,上帝的说,神的说也好,但愿初始之本真无从改变,不极端,不偏激,随缘随喜总是好的......

        如果凡是好用因果、定数去解读,那因果、定数说不定就成了自己不作为的借口、羁绊。什么是不在因果定数里,哪怕倒因为果也只是道听途说。圆-满这样一首歌真是写得很有意境:‘人生如何能圆-满,心识随时光流转,你是否还记得,多少亲人的脸。人生像只孤帆,飘摇在此彼岸,太多的离散,来回的缘。如果有天你归去,一定要把我忘记,太多的回忆,亦岸亦是狱......’

        还是那就话没有悲悯、认同、好的解释,目前来看即使你心中认为的最真,一样会有经不起岁月的沧桑,甚至会适得其反。如此,对太多人来说,就没有了基础,所以佛的说又能如何,天-主也罢,还是先佛的说吧!!!

        看了一本有思想指导上的一本书,可能什么都没信心做,做不到,也许就剩下了,原来所说的有‘另一个世界’是真实不虚的,就做一个好人吧!这样的一念算不算最后一念?!不得而知,就如西天取经玄奘的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相对来说,也许好人更显难做,因为到最后也许没了任何倚仗,恐怕能有恻隐之心就不错了。说来说去,迷茫又如何,佛的说又如何!!!怎么方便就怎么说吧,只要善心犹在——还是佛的说吧!

        佛说,后世有人对于平常的道理就是大道,信得过要有大福报才行。佛说,将来世界上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止是跟过一个佛两个佛三个佛四个佛五个佛而种的善根;这样的人,他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来的!他已于‘无量千万佛所’,不知道经过多少世,在这些有成就人前面学习过!‘种诸善根’,他已经做了无量的好事,种了这样大的善根,才生出这样大的智慧(经典引用,不全面,有疏漏,只是做一个了解)……

        明荷、明涵明白,佛所说的这个福报可不是世间的鸿福,如此理解就谬之千里了。而佛所说的,平常的道理就是大道,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人的修行难得圆满,是否是因为都太不平实了——这个疑问着实让他俩无法解答,看似简单的问题,不是他们想当然的智慧能表达出来的……

        佛法难闻今已闻,中国难生今已生,人身难得今已得,善知识难遇今已遇——做为我们一般人来说,这是大德者言的,走在圆满人生路上的不可或缺的先觉条件吧!在明荷、明涵看来,遇不到名师、善知识指点,即使佛法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一般人也很难认识道。一个人能有所拥有一定的正信不容易,看不懂经典是一方面,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最显重要的是我们遇不到真正的名师——善知识,那些假大空的高人把佛经曲解了。如此到了末法时期很难再有人真正相信佛经典了,信也只是迷信。主流上,恐怕剩只剩讲大道理的形式了。再说,传统正统的佛教典到末法时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缘故,失去了特定文化背景,整体上已经不可能看懂原有文字释义了。因此,即使佛经典还在,也只能说没有佛法了,何况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就是说一切都不行了……

        据说,释迦佛就是为大事因缘来到世上。因为释迦佛是出生在古印度,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好产生逆反心理,其实那时的印度和现在的印度可以说是两回事。释迦佛转生古印度,一切的一切可以说是为中国的大乘气象,为光明未来佛——转轮圣王真正的普度众生铺垫下可以接受的文化、思想基础。不单是释迦佛,所有先贤都是……

        明荷很理解明涵的无奈——我们可不敢当是悟道高人!在这方面俗话说,“著作等身,罪业等身”,最终我们只能去肯定泛神论有值得用以开阔心胸、可信的一面,再就是来生来世的存在的合理性是绝无虚言外,其他的所谓大道理,都不好当真。至于当悟道之书,只能说是冠冕堂皇的门面,不足为凭,不足为证。更不可能是在讲解佛法,没那个资格,也不敢妄想有这个资格,就是自己的见解,谁要是当佛法走偏了,呵呵,我们就不负责任的说,那就是他个人的问题呦!我们要是引错了路,可是自讨苦吃——就像德者说,把佛法解释错了,比杀人的毒药还厉害。思想上的遗祸那是千秋万代的事,罪孽深重。据说,十八层地狱人满为患,又加了几层地下室,我们最惨的是,到了地狱连地下室都没得住,真是有得受的……

        梦里梦外,说来说去,明荷、明涵有时真的分不清,现实和梦境哪个更真实,也就随便转个话题,就当自解心疑——如果我们用想当然的认识去对照,救度我们的佛、菩萨也会有烦恼,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可理喻?!据说,佛为救度教化我们,我们不好理喻——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哎呀,佛也有烦死了的时候,不过也无可奈何……

        在佛经上都有记载过,释迦佛烦得都想逃的事例。有一次,释迦佛溜到山里头,碰到了一头大象王,原来象王这是要溜走了——这大象王后面带了五百只大象,像集在一起,专爱打架,吵吵闹闹的,象王也烦死了。释迦佛与象王碰了头,释迦佛摸摸象王的头说:此时我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烦死了,后面跟着一堆(都是引用有所出入,不全面)……

        唉,说烦恼中有菩提,没有烦恼倒不好修行了。可是往往有了烦恼,道无法忍受,这个忍字头上一把刀,难忍也要忍啊!这个忍难道也是有把观念与烦恼截断之意?不好明了!就像念佛修行,怎么样叫念佛?!大德者举例曰——我早早起来一路念佛到晚,要很专一的啊!念到中间,你念了自然气力到某一阶段不想念了,也没其他的思想,好像愣住了,可是心里对于佛这个观念存在着,这个叫念佛,这样才叫做‘念佛’。明荷、明涵问自己,可以做得到吗?!恐怕够呛,从来没有这个想法,这样一念清净的基础说来简单,其实不容易!!!嗐!修行的路千条万条、修行的难千难万难,真是不知怎么把握。没有名师指点,还是好好做人实在,因为人道不具备,一切只能说,都是空中楼阁,水中花,镜中月……

        最可笑、可怜是念了一辈子佛,都是念给别人看的,对自己的改变没有一点益处,就是一场空吗!

        ************************

        我们人到底是从哪里来?!明荷、明涵对这个问题也是不了了之。据说,我们常说的三界是由无-色-界,色-界,欲-界来概括。欲-界包括我们人生存的空间,相对来说就比较低级了,色-界就显得很高了,色-界的生命已经是我们不可想象的了,没有我们人这样的肉体,只有光、光彩;而无-色界呢?!连光彩都没有,真不知那里的生命是以什么方式存在?

        说来好笑,在欲-界会有那样的天人天的天人——他们相对应我们人来说就是神仙啊,如果要是要小孩子的话,竟会由男天人所生。不过,不像我们人是由女人生、是要向下走生的,而那样的天人生小孩是向上走的,从肩头、头上裂开生的。他们才是最好的‘一见钟情’的表现吧,男女之情比我们人高级多了,情感的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心灵、生命就可获得最大的满足。

        我们人呢,就是从三界这一层层天人天下来的。如此说法,问题就出来了,那无-色-界最高一层天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无-色-界的生命连光彩都没有,那三界之外的生命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只能说不可思议,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出来的。

        按传统来说,一般都好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说,不用经过一般意义上的苦不堪言的轮回转生,就在佛创造的世界、生命长久远的驻留,已圆满自己的生命。极乐世界当然是无与伦比的美好了,据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经过娘胎,都是莲花化身,莲花花苞一开,就跳出一个‘我’来,真是太奇妙了(都是经典引用,可能有所疏漏)。

        唉,莲花托生美好世界,不在经过娘胎,算不算人生的解脱?!人这一辈子,许多帐不好还,住这十个月的娘胎,唉,不好说,不好说,就是不好还……

        说道莲华(花)、莲华(花)世界,明荷、明涵感慨颇多——我们找得到自己的莲华(花)世界吗?!莲华(花)有五德,正是人本真生命的一种写照。莲华(花)出污泥而不染,再不好地方,莲华反倒开得愈加茂盛,而且清香无比;莲华就代表清净,清净本身就是莲华。据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胜莲华。心中的莲华盛开了,我们这个人也就走向了圆满了吧。

        ********************

        明荷与明涵有笑言——问人世间情为何物,敢叫人生死相许?!

        明涵问明荷,怎么看西方信仰所说的,心中装着上帝而独身的人,那是上帝的恩赐?!

        明荷言,那还不简单,想得开怎么样都算是恩赐,想不开,呵呵,那就成了‘好心当成驴肝肺’是也不是喽!

        明荷、明涵对一些问题就是梦里巡游——我们被不知不觉裹挟在滚滚红尘中,这滚滚红尘中,人这一生可以用大赌场形容一下啊!特别是对所谓要看破红尘、‘归隐山林’的、又瞻前顾后,在成婚与不成婚煎熬中的人,一样是赌场吗!有时候真要有大丈夫气魄,要拿得起,放得下,兴许就赌对了,找到了能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回归本真的伴侣。其实,没必要在这方面叫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伴侣,那也成了别无选择的选择,都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安排……

        看人生,恐怕,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一个就在眼前,却不敢、也是不愿相信,存在一个最大的宝藏、秘藏!也就说,这社会的大环境就是最大的修行、修炼本真的场所,可借用现在的所谓一些净土宗、也可借用现在的一些所谓密宗来形容。我们也许听够了那些冠冕堂皇大道理,知道好,可是又有谁能真正做到,眼里恐怕见到的都是世风日下的无可奈何?别说能不能做到,管不住自己,就是不相信吗,说的再好也没有用;至于所谓一些密宗,看我们这个大千世界,什么没有啊,就跟那些修行的人练功者出现的一些景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这样的世界真是太好了,我们都很自由,能不能走的过去就看自己了,真的是很公平!可是作为我们一般人,就是不好走过去,也许,这就是炼狱的由来。别怨天尤人,是我们把自己就像关在了禁锢之中不好解脱,而不自知,人生其实真的是很美好,不过要看开才可以!应该相信德者所言,‘道是天下人的公道,没有秘密可言’……

        明荷、明涵看自己已经在口无遮拦、胡诌八扯,那就在扯下去吧!成语蛊惑人心的蛊惑,据说,在过去是真有其事。在民国时期就有见证者,那时流传,在西南云贵边疆少数民族善使蛊毒一说——外来行脚的人,到这个地区,见到特别干净的饭堂人家,可要小心了!养蛊毒人家特别干净,因为蛊这东西不能见脏。蛊这毒很厉害,就拿情蛊来说,一般下给男子,只要被有这样能力的女子看上的、无论什么人,中了情蛊,只能听命了。也许下蛊之女子不一定不好,就是迷情,对蛊来的相公也有近人情的一面,“相亲相爱”多少时日后,哪怕你的家在万里之遥,你想回去探亲,准许,不过三年之内必须回来,否则蛊毒发作,没解药,会死得很痛苦、很难看。

        说道蛊毒,明荷、明涵真相信了明者所言,现代社会别以为不见了蛊毒,那毒品,精神类害人的化学药品,与蛊毒有区别吗?!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被不知不觉能被蛊惑的条件太多了。所以说二十一世纪,精神心理疾病对人危害巨大,自身不改变,很难有药可救,走不过去,无疑等同于在地狱里饱受煎熬……

        天堂地狱一说,很难让人相信,不过不用去找,据说,在我们人世间就有显现,我们在痛苦中看不开,等同于在地狱里吗?!就像有种说法,有的人在临死的时候,兴许看身边的人都成了魔鬼。那在医院被急救过来的人,回转过来的一瞬间,迷迷瞪瞪看周围绿影绰绰的,也许就跟看到地狱一样。所以说一切唯心,这颗心要是放不下,什么不好的都会存在,反之亦然。可是,这颗心就是不好把握……

        说来说去,只不过是为平常心的拥有,人呢,总有些劫数是逃不过去的,慢慢过去就好了,可是拥有这样的洒脱不容易——‘莫怨天不公,只原时为到’……

        ****************************

        明荷、明涵心有灵犀——看历史却也能正人的正思惟:

        他们是以武侠小说中谈到的全真教长春真人丘处机为话题,开心起来——小说对长春真人有很大的误导,事实上,长春真人与成吉思汗的交往,是一个传奇。当时,长春真人的声名远播,无论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还是外强中干的大金国,都想重用长春真人,可是长春真人都推脱了。知道已经雄起的成吉思汗恳请他,他才决定‘出山’。长春真人很看重成吉思汗,为见他那是行万里路,经过两三个战场,一直追成吉思汗的大军道印度的北部边界他们才见面,这一面见的真不容易。成吉思汗向长春真人求道,真人对成吉思汗说他不需要问这个道,只要学到仁义之道,少杀人就是道!成吉思汗很佩服真人的话,就拜真人为师。

        成吉思汗对真人说,万一他有一天统一了金国,乃至统一了整个中国,他说师傅啊,你有什么要求?长春真人说,他有个要求,就是万一他打到中国,统一了中国,只要是他丘长春教门(以后称为龙门派的道教,北派的道教)的弟子,都不能杀。成吉思汗完全同意,并立下了丹书铁契为证。后来蒙古军队打到了中国,从龙门派发源地S省、北方好几个省,老百姓家的门口都贴了道家长春真人龙门派的标记。蒙古人言而有信,这些蒙古骑兵一看到标记,一拉马头就走了。使得许许多多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也就是说,长春真人有神通,早就知道大势所趋,成吉思汗会统一当时的中国。他用这样的作为,就是在济世救人,了不起的作为。

        成吉思汗与长春真人最奇妙的是——成吉思汗在西北一死,在B市的长春真人就感到了,然后他对弟子说,那一个人走了,他也要走了。于是,马上盘坐也走了——圆寂了(据说,借用,不全)!

        明荷、明涵说起来禅宗二祖见达摩祖师的典故:

        据说,我们的生命是有根的,虚空就是我们的土,头部是我们的根。我们的身体各个部分有脉轮,脉轮要打开时,会很痛苦的,有的到眼睛搞不好都可能失明——到这个地步要是能开刀就得开刀了,到牙齿,牙齿都可能拔了,是到哪哪出毛病。当年二祖见达摩祖师之前,头疼的受不了,呵呵,都有要死的念头喽——当然这一点我们不能绝对当真看!空中有个声音告诉他——让他忍一忍,正在给他换骨头。过后,头不痛了,却长出了五个包包,像五岳一样。

        不但是二祖有这样的经历,历史上不少高僧都有这样、那样的类似的过程。有的腿脚烂,真是佩服他们,也不见得救治,就那么随它,爱怎么招就怎么招。过去的修行真是不容易,要一步步先证道才行,比如说,打坐不打开脑部的脉轮,打坐会永远在愁苦中,无法更进一步。是到哪里哪里出毛病,如果再加上一点点妄念做功夫,后果不堪设想,非就此完蛋不可。据德者言,只要心理不受影响,任运自然的用功下去,气脉通过,一切都好了。传统、正信修行真不容易,被功夫境界所左右,主观强为之,再高的境界也是魔境,哪怕是佛给你做主。得踏破佛的境界才能圆满,而佛真有境界吗?没有,有这个想法那他就不可能成为佛。可是没有境界是什么境界?!不说境界到让人不知所措,唉,就是容易更是不容易,(都是引用,有疏漏,不确切,不能当真,就是说明不容易)。

        明荷、明涵姐弟二人对怎么了脱生死的问题,还是不明所以,历史上有不少大显神通的高僧,在临死,都离去的很痛苦,也就是说表现在很痛苦的病症上圆寂的。不过,不能由此否定高僧是假大空,信的不存在——这是我们一般人、特别是现在人好曲解之处。事实上,痛不痛苦,遭不遭罪,和正信是两回事。他们有的人完全有能力‘坐脱立亡’,来个在一般人看来高明死法圆寂,可是却没有那样做。有种说法,放下生死就可得解脱——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这里可不能理解为亡命之徒的作为;再有种说法,一切世上的六道众生,他的心里没有杀机,就可以了脱生死。没杀机,不容易。

        真是越说越累,还是不要去想:不要去想是否能够圆满人生,既然选则了大道,就应把信念坚定;不要去想能否拥有明天,既然选择了重新再来,就勇敢的把‘人心(平常心)’装在心中;不要去想身后别人怎么说,既然目标是心中的那片净土、那留给世界的只能是无悔的人生;不要去想未来是光明还是黑暗,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都在情愿之中。

        说来说去,姐弟二人认为当下还是做人最显重要,否定、看淡、放下自己的过去,重新面对自己不容易。其实真正做到这一步,也许才是真正做到了相信自己所信…..

        就如那首电视剧《女子监狱》中《假如再给我一次面对》的歌曲所道白的他们一时的心境:

        假如再给我一次面对,我一定会重新体会,那一种宁静的端祥,不会再让它破碎,你会看到我雨过天晴,看到我柔情似水,时光若带走你的身影,我会用生命去追;叫一声亲爱的人,亲爱的别再后退,请求你转过身看我一眼,看着我泪如雨飞,叫一声亲爱的人,亲爱的不要后悔,请求你再给我一次面对,看着我不再枯萎;

        假如再给我一次远行,我一定从现在返回,那一串伤心的脚步,不会让它追随;你会看到我亭亭玉立,看到我无怨无悔,时光若送来你的嘱托,我会用生命奉陪,叫一声亲爱的人,亲爱的别再后退,请求你转过身看我一眼,看着我泪如雨飞,叫一声亲爱的人,亲爱的不要后悔,请求你再给我一次面对,看着我不再枯萎,看着我不再枯萎,看着我不再枯萎……

        《假如再给我一次面对》明荷、明涵姐弟二人相和唱,那是唱出了发自心底的心灵之约……

        ********************

        明荷明了,她也该适时离去了——唯有如此,她亲爱的明涵弟、她最为亲近的人,才好将心中所有羁绊彻底放下,走好他还有好长的一段漫漫人生路……

        明荷冰雪聪明,讲了这样一个姐弟修炼的典故给明涵提个醒:在古代有姐弟俩修行,一个为尼,一个为僧。他们都很了不起,弟弟到一定成就该圆寂了,他与身边人‘做戏’,非来个出类拔萃的圆寂——竟然倒立着圆寂。她的姐姐闻讯赶了过来,点指他从小就‘顽劣’,到老了还这么没长进。弟弟本已经去了,这一听姐姐的‘斥责’,就又回转,正正经经,‘端坐’而去,着实让人不可思议(据说演绎,细节有出入,故事是具有真实性的)

        明荷也很能拿明涵开玩笑,故事讲完,她先来个预演——明眸微睁,面含微笑,端庄凝坐,神思无限,把自己融化在浩瀚的苍穹——她就是浩瀚苍穹的一部分、她就是浩瀚苍穹……

        那一刻,明涵就以为他这个明荷姐姐回归了美好世界,姐姐很潇洒,比他潇洒,就在印证着从大禹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有种说法——生寄死归。也就是说,活在人世上是在路途中,在住旅馆,而能认识到自己和宇宙自然是一体的,能放大自我的所执,离去了,那是回家。唉!可是这回家的路在哪里呢?!

        也许这个回家的渡船是成就在最平凡、平实之处的。就像大德者说的多好啊——学佛的人要做到‘随喜功德’,不只是对佛菩萨要随喜功德,十方诸众生的功德也要随喜。中国世界各个不同的社会,有很多人并不学佛,也不修道,也不信教,但他们是菩萨,所做的事是对的,这样要随喜。不要认为你们出了家,念佛拜菩萨,学禅修密才是对的,那你所修学的则是魔道。现代社会很多都是佛菩萨转生来的,一切众生所有善行就是佛做善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善行功德,我们都要随喜,有利他人,能替人解决烦恼、麻烦,这就是行菩萨道,都要随喜……;所以有些人只管自己,不管他人,虽有不足,只要真实修行,都随喜(引用,有很大疏漏,就是对照,不全面)。

        真正的斋戒,不是走形式、过场,而是祭起自己的心斋——心香一瓣,自己的心打开了,一切就走向正途了,可是怎么打开,不好理解。就如大德者说:出家在家没分别,就一个法门,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佛说,一般人学佛都是以轮回心生轮回见,也就是说这样下去,就会在轮回里打滚不得解脱;经典记载,一切佛出世间上为一件事——大事因缘,要是我们真正认识到什么事大事因缘,那一切也许就简单、明了了……

        明荷还再三说,我们可不能得谁谁说我们是学佛修行的人,因为我们做不到,我们还是先以理解为基础吧,所以说正确理解‘述而不作’很重要!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本来是很大内涵的词汇,演化至今、表示只阐述前人理论、学说,自己并无创见,倒有一些贬义了。就孔子的作为来讲,宁愿去相信——述就是去悲悯、去认同、去包容,去解释。有了好的解释,宇宙才为之端正,万物才由此含情,世界才为之美好,人类社会才可见真正的希望之所在。也就是说,‘给我一个好的解释,我就会拥抱整个世界,开怀容纳整个历史,义无反顾再相信一次人世……’

        孔子的述而不作,也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简单说就是承载、开启……

        我们要警醒,不能做佛早就预见,他离世后,我们管不住自身,佛也没办法的、像魔王对佛说的那样——扮作佛的弟子,从内部搞破坏的……

        也就是说,我们能好好活在当下,做好一个普通人就不错了,不能再好高骛远,明涵哪,你也该把所著之书放下了……

        ****************************

        明涵与明荷的一番释然人生,可以说、用毕生心血铸成的绝世缘,算告一段落了。他给自己做了一个总结:

        能成此书,明涵要感谢很多人,更应该感谢父亲,没有他的苦痛经历,便成就不了明涵对人生的释然。说句不好听的话,他自己倒成了“坏人”,他可是在咀嚼着亲人的痛苦了却自己的心愿。这样一看,谁的心胸广阔,明涵宁愿相信对他而言,亲人们的心胸更显广阔……

        明涵认为我们大家活的都很精彩——风经过、雨来过、痛过也哭过,他就不相信风雨过后不见彩虹……。

        明荷认为明涵的活的精彩每每让人不忍淬读……

        明涵有很多话要对亲人们叙说,他写书,只是在以自己不知当不当的观点,记述一个过程,已是小心记述了;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在为自己在别人眼里不当、不好的行为找点借口吧!!人讲落笔为实,在明涵看来,在这里落笔即是虚,因为他不想去为解释而解释,总觉自己能力有限,有些话想着是那么回事,可是一落笔在纸上,却言不尽意,甚至可能会有相反的结果……

        明涵著书不但是为自己,亦是想为所有亲人在释然人生,但愿没有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自己错了也没什么,也不用有谁为他辩解,那岂不又害了人家!如亲人能把此书当成一个铺垫——用以抛砖引玉,反倒能促成自己著述一番自己的‘感动’。即使是把他越描越黑,他也是会十分欣慰的,怎么说他都没有错,因为每个人的基点不同,角度不同,对每个人的要求也会不尽然相同,只要能给自己解脱,给自己一个行为一个最好的解释,都不为过,人生就是圆满的……。

        明涵话说至此,不但自觉已显太罗嗦了,亦显得很是有颠三倒四之嫌。因怕人误解其中的好意,还自觉言难尽意,也只好全当无话可说、无法可说、自解心疑了……

        明荷不愧为明涵的知音,她很有见地:“千人诺诺,不如一人谔谔”。众人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的叫好声,不如一个人“空谷足音”、直言的“反对”之声,更有值得借鉴、尊重的价值、意义;基督耶稣曾说过“骆驼穿针鼻儿”这样一句话,有人理解为,这是说人愚笨,明知不可能的事,还要执迷不悟的去执着;面对不可能的认识,有的人却有不一样的见解——“骆驼穿针鼻儿”,也有可能是暗含出人意料的、完全不可能的事实,却一直摆在我们面前而不敢面对,也就是说: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毕竟基督耶稣的话语是指导弟子修行的,不只是表面说道那么简单……

        ******************************

        明荷是最明白明涵不过了,别看他说了外国那么多的好,只是拿来主义,外国月亮再圆,也不如自己中华故国让人倍感亲切。那真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明荷指着明涵头上难得有的那一根白发,好不笑言……

        其实,说来说去,整体上明荷、明涵倾向于“泛神论”。也就是说,整体上,有神论者能抛弃各宗派之间的偏见,共同认识到他们的心就是光明的火种,能使众多无神论者成就这样的境界——我们不管他们相信了什么、我们看只看他们是不是一个好人、从中是不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明荷、明涵这样能理解有神论者、无神论者,并有能促进彼此融合基础的人,就是“泛神论”者!“泛神论”成就的可不是什么老好人的哲学,“泛神论”也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泛泛说法,“泛神论”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论述,一个非常时期、非常的命题……

        当然,有神论、无神论、泛神论三者之间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恰恰相反,三者之间很容易沟通才现社会的正常,也就是说,什么样人的心都是光明的火种。着重阐述的是:特别是对无神论者而言,应该很容易成为泛神论这才彰显境界。至于有神论者,在一定时期能成为泛神论者倒更彰显其境界吧!……

        说来说去,明荷、明涵还是不由不感叹了一番:天理昭昭、天理昭昭,存善之心自是天理公道所在。有些情况下,有人之所以能站出来讲话,并不是表明他在向谁“示威”、他有多勇敢、多坚强,而是在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人总应该有善心存在。做为人哪,总该有善心存在,不只是对己、亦是对人……

        *********************

        到此,明荷更是不能不感叹,在她看来那样几首诗词已注定了明涵无可改变的、没有选择的今生——

        之一首:上苍赐予无形剑,谈笑声中江湖远。溶解人间不平事,释化世上难解缘,潇洒来去无所求,平平常常才见真。但愿能有人长久,明月万里映冰心。蓦然回首天地间,浩气长空冲九霄,爱恨情仇随缘去,悲欢离合化慈悲。人间天上共婵娟,万象更新已大同。世世沧桑如梦幻,绝世传奇绝世缘。……

        之二首:天生我才不得志,虚度年华徒蹉跎。他年若实冲霄志,定将凌云击水飞。

        之三首:囚禁了一个人的自由,他的思想还在;消灭了一个人的躯体,他的灵魂还在。善良的人们啊,我之所以能站出来讲话,不是我有多勇敢,不是我有多坚强,也不是在表明我有多善良,更不是在向谁示威!因为我相信,人总该有善心存在。

        之四首:不是哪个人可以改变世界的表情,不是哪个人可以震撼孤寂的心灵,不是哪个人可以拯救枯萎的生命,只有你、你们、我最亲爱的朋友、亲人!你们用心、生命燃亮了天上所有的星辰,即使是最黑暗的夜,也能让我、我们走向光明……

        之五首:不要去想是否能够圆满人生,既然选则了大道,就应把信念坚定;不要去想能否拥有明天,既然选择了重新再来,就勇敢的把‘人心(平常心)’装在心中;不要去想身后别人怎么说,既然目标是心中的那片净土、那留给世界的只能是无悔的人生;不要去想未来是光明还是黑暗,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都在情愿之中。

        也就是说,为了成就《绝世缘》这部书,明涵耗费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而为了成就绝世缘,又有多少亲人跟着遭受磨难?!如果给明涵有重新选择的权利,那他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今生如此艰难的路。为此,回首展望,明荷更是不由都替明涵后怕——那么惨淡的人生是怎么捱过来的?

        明荷相信明涵完全领会到了什么是每一次流泪都是头一回;什么是每一次感动都是不一样;什么是历尽悲欢也别说经过了……

        ************************

        孔子指出,人的内涵的增加有三种方式——第一是生而知之;第二是学而知之;第三就是困而知之。那么多年困守在家,家就是他的世界!对明涵来说只能属于第三种知之了。按一般的看法,困而知之就是显得很愚笨了,也就是说,对明涵这个人来说,在困顿中还不明所以,恐怕就很难救药了。明荷却不这样认为,孔子讲言外之意最可贵,针对的人不同、事不同,凡事一成不变的看就又有过了。在她看来,明涵的困而知之不但完全的包容了学而知之,也一样把生而知之包容了,为何有如此一说?很简单,这世上在苦痛中跋涉的人多了,谁见着有一人向他这样,把人生的感悟释然道如此?!绝无仅有!明涵的人生感悟是建立在多少苦痛之上啊?本身能不被摧垮,就已纯属千难万难了。并且,还能有这样的作为,除了命中注定,别无选择……

        在他亲爱的明荷姐姐面前,明涵更是有自知之明——无论他亲爱的明荷姐姐怎么给以他“戴高帽”,他都注定先觉自己的渺小。他成就的这本书如真有价值,也是亲人借他之笔表达一下心声罢了。如果让他从头再来,已经不可能再有那个能力、精力把心声写出、道明。在他看来,在今天这种情形下,此书能让亲人们聊以自娱,不把他当思想、神经有问题就不错了……。而所谓年少时曾经就有过的“济天下苍生之志”,现在回想起来却不由又笑了自己……

        完全可以说,他就是真有什么作为,也是凭借众亲人赤诚之心撑起的那一片天!在心底,他从来就没觉自己真有什么了不起,他只是平平凡凡的一个人,一个更愿做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的人。何况,回复以往,对明涵来说,在他心灵深处,成功与否,注定都已只能是一种悲哀!

        也就是说,你毕竟体悟到了未来美好世界!那是真实的存在,决不是虚无飘渺的梦幻。到此,无论人生是否圆满,你都理应感到幸福、幸运。可是你又是怎么表现的呢?曾几何时,你还是活在悲苦中、很难心平气和的对待人生的遭遇和挫折。所以说,你的人生不但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失败。

        不过还好,在人生的遭遇和挫折中,你都尽可能的做到理解、包容人生的遭遇和挫折,特别是对待众多亲人们,你都做到了给他们任何人、任何一个行为,都有一个完美的解释,给他们的善心最好的缘释。如不被他们所接受、理解,到此只能自己给自己台阶下——能用心去理解、包容、相信他们,不能说不是他今生又一种幸福与幸运!也就是说,不管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有什么样的结果,在他眼里,众亲人注定已就是觉悟了的人。并给他们以由衷的祝福:看你们在圆满人生的路上撒满的大爱是金光闪闪;看你们在圆满人生的路上铸就的威德是随处可现……

        说道此,明荷的话就要告一段落了我们应该去相信,一个人有勇气承担生活的苦痛,一个人有勇气要好好生活,这样的人最理所当然拥有最美好的明天。明荷笑明涵有真有想法——就是想什么都不知道最好,一个人只要吃得饱睡得着,哪有那么多大道理可讲?!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又能为何?!

        在妈妈走后不久,在那样一个漫天飞雪的时候——都几月了,竟突然下起了如此大的雪,真是罕见!在雪后初晴,明涵陪明荷登高远望那清凉又清洁的世界,伫立在雪中,犹如雪莲花般的明荷,在与明涵歌罢一曲《摘下满天星》后,竟久久的眼含笑意不散去——她业已笑着离开了红尘……

        《摘下满天星》——漫漫长路远,冷冷幽梦清,雪里宇宙清静,却笑我独行,要向天边觅星。茫茫前路去,众醉身独醒,冷眼看尽世间情,却笑我未忘千山中登天路径,发誓发奋写我绝世传奇。摘下梦中满天星,崎岖中的少年且昂首,向青天深处寻路径,那美满的灿烂抱入怀,就让俗世献彩声……

        明荷的逝去,明涵的心音早已随着明荷飞向了无限苍穹!明荷是天使!!他明白明荷留给他怎样的深深祝福:多少祈祷都在她心中奉献给了他、伴随着他,他与她的生命早已融在了一起,从来就没有远离过、也永远不会分开——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把自我放下,感受那震撼人心的、充满希望的声声鞭鼓是否离我们已经不远了;让我们同心协力吧!把多少祈祷大写在心间,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明涵圆满了明荷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这八滴弥足珍贵的眼泪,圆满了人生,而对明涵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啊!正因为明荷别无选择的离去,明涵才能真正的彻悟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真价,真正做到了洒脱自己的人生——“看生命轮回转,能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有义之人相伴滚滚红尘,莫管是福还是祸,别问是劫还是缘。”

        与明荷穿越时空诀别红尘的那一刻,明涵没有苦痛、悲哀。在心灵停靠、相依的港湾,有的只是久违的宁静、那最自然的温馨。就是回家、回家,回家的路近了,回家的感觉真好……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春天里——曾几何时,明荷一再对明涵笑言她的洒脱。其实,明荷这也是在对明涵说对不起,明涵是努力要走在最后的人,那他有一天要是老无所依,还能如此洒脱,请把我埋在春天里?!至于明涵怎么看?!他没必要有老无所依的概念,也不用想着谁把他埋在春天里,重要的是他所牵挂的人,牵挂他的人,不是要谁埋在春天里,而是本就在春天、最美好的世界里笑语天上人间,看生命轮回转,讲着不一样的开天辟地、有关神的传说——缘来如此……

        **********************************

        明涵真是笑了他这个最亲爱的明荷姐姐,在那么遥远的天际,还在拿他开玩笑——姐姐可是在看着你呢,将来有一天你行万里路,要走遍千山万水,可小心把自己沉浸在山水中当成境界,成为境界,说不定喜欢游山玩水来生变成猴子,整天就坐在山里找你都找不到呦!

        唉,明荷姐姐真是笑死人了!

        明荷对明涵就是不放心,当然忘不了‘警告’他——‘思想不等于佛法,不是道理说得好便了不得,那只是思想而已,若以为是,那佛法也变成了魔法(引用)。’明涵,你可要把握好自己啊!

        明荷离开人世间的那一刻,明涵什么都明白了,我们应该相信自己那就是上苍派到人世间来承受苦难的,当我们完成了使命,离开人世间、回归天堂时候,由于我们的付出,我们所受的苦难别人就可以不再去承受,这样有一天,人世间也会成为天堂……

        明涵耳畔又回想起明荷的笑言——虚妄之旅、虚妄之言,至此我们是否可以坦然的做到了释圆“一梦万年终靠岸,衣带渐宽终无悔?!”

        ‘终日奔波苦’,说来说去,我们人呢,就是这颗心难安……

        但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哪怕不好、不能与人争辩的,从根本上来说,明涵对未来全新美好世界的真实存在,不会再有怀疑。那全新未来美好世界在哪里?!难道真的是不用去远方,就成就在我们的心中?!

        ****************************************************************

        明涵很明白,明荷还有一个不易用言表的心愿需要他在完善作书中写出:

        就是说,倘若一个人——按约定俗成的定义为有所谓的信-仰(xinyang),那最终必有引路人成了理所当然的支撑,前行的动力。这样的人称师父也是种贴切。师父如父亲——这里师父父亲,就像西教称‘上帝’为父亲用意差不多。到这里问题就出来了,你的这样天一样的父亲,在岁月的沧桑、你的生活遭遇和挫折中,一定会有人一厢情愿的认为,师父父亲一步步把你在往绝路上牵引——分明前路都是陷阱诡计。因此心中有不平算是好一些,就怕因此走上极端,师父再也不是天一样父亲的师父了,师父成了天下最大的骗子,魔鬼。其实,路都是自己再走,你的师父即使是魔鬼也没什么好惊讶,更别说什么愤慨。只要不要忘了你是怎么迈出的第一步,是否还记得当初之念?走到最后走不下去,心中还剩下什么?

        有一首《圆、满》的歌中写道——父亲,天地情,我一定珍惜,永恒不变的只有你恩情。也就是说你的天一样的父亲,无论给你带到怎样的绝地,哪怕他真就是魔鬼!哪怕抹去对他的认知,一切真的是剩下的只有感恩,懂得去感恩也许最为重要!

        也许有的有信仰的人终究逃不过自己认为自己是高一般人一等的,别看好讲什么因果、定数——这不过成了为维护自己表面虚华的借口。自己在心底不知不觉会认为自己是了不起的、怎么都是了不起。其实,这样的放下来放下去,在心底还能有什么,接受什么?就怕成了空壳......

        也许这个世界的美随处可见,就怕自己敢不敢接受,哪怕抱着欣赏的态度也是好的,就像圆满这样一首歌,咱不管作者何意,怎么样,就歌而言,真是写得很美:

        ‘人生如何能圆满,心识随时光流转,你是否还记得,多少亲人的脸。人生像只孤帆,飘摇在此彼岸,太多的离散,来回的缘。如果有天你归去,一定要把我忘记,太多的回忆,亦岸亦是狱;

        爱人,今世缘,请你要珍惜,千难万劫里,换今生相遇。朋友,今世义,请你要珍惜,人海茫茫,只有我懂你。如果有天你归去,一定要把我忘记,太多的回忆,亦岸亦是狱;

        父亲,天地情,我一定珍惜,永恒不变的只有你恩情。妈妈,慈悲心,我一定珍惜。娑婆堪忍里,最正觉得(的)信,最正觉得(的)信......’

        而这样一首《爱是你我》的歌写得一样好:

        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的生活;爱是你和我,在患难之中不变的承诺;爱是你的手,把我的伤痛抚摸;爱是用我的心,倾听你的忧伤欢乐;

        这世界我来了,任凭风暴旋涡;真心的爱的承诺,让我看到了阳光闪烁,爱拥抱着我,我们感觉到她的抚摸,就算生活给我无尽的苦痛折磨,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一般好认为这首《爱是你我》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真挚的感天动地之相扶持、携手之情谊。不过,又不一定绝对如此,说句笑言,能做到如此的人,恐怕就是‘上帝’、天使了.......

        *************************************************************

        魔梦缘写到这里算是告一段落了,一般情况下是不好再写下去了,不过是看哪里不妥、有过,修改、补充说明一下。魔梦缘本来有另一个叫绝世缘的名字,不过改成了魔梦缘,也好,毕竟不好给人以太多的别情离世的误解。

        魔梦缘虽然是给人以虚构的成分居多,可是想要表达的主题却不一定不是真实的,也就是说,梦幻在现实中基本可以有所对照、映衬,不能绝对把所有梦幻定义为虚无缥缈的。怎么说好呢,即使梦幻就是真真切切的,虽然说不可一概而论,但长久沉浸其中不好自拔,这最真的梦,因为心在旅途中,此时的真,就成了不好自拔的魔梦,这样,也只能当假的为好吧!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也会不尽然相同。还是说无-神、论的另一种说法吧——没有一般意义上约定俗成的、对有神论所谓宗-教-信-仰-上帝认识,并不断然否定是否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就是说,魔梦缘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对有神论的认识,却不全然否定,这也可以称谓一种无-神-论吧。倒因为果,不一定理解得了,但还是要道听途说:因轮回心生轮回见,也许真的就会在轮回中徘徊了,一切也就无可奈何的成了定数!所谓了,因定数心生定数见,那也就只好在定数中不好自拔。

        不知那一天,我们如云漂泊的那个真-我,是否可以有这样的自信:这世界我来了,自己就是自己世界的一天之主!可是呢,不知道谁可以确定做过自己哪怕一天的主!说来说去,还是用一般意义上佛的说,探讨一点儿思想上的问题容易接受些,不过是个称谓而已,随缘随喜总是好的。就像那样一首歌中所到白的:“哪怕痴-迷天外的色彩,哪怕年少读不懂亲人的关怀——傻傻的执着着未来;哪怕心中那个你在等我回来,看不见那个你心泪似海,只见你笑着问我要什么。我一定会回来,越过那片海,等着我回来,向你倾吐爱以及爱......”

        最后愿此书有助于解脱前生后世的锁、此世界的你和我......

        (不必太较真,哪里有不当之处请一笑而过);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9/19760/13217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