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魔梦缘 > 第八章春去春回 九十二个梦

第八章春去春回 九十二个梦


很自然,明涵与雪松在一起好讲奇奇怪怪很有意思的问题。倘若承认了就是事实,无疑另外空间存在生命、也就是来生来世的合理性就大大增加,这对一些个别人来说,精神上受到刺激太大,反倒更不好承认,甚至走向极端……

        明涵的引章据典对舍利子的论述,对雪松很有触动——舍利子之说缘起释迦佛,也就是释迦佛圆寂后,经过火化所留下的宝石状结晶体的称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白色的舍利子是属骨骼的,黑色的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斑斓的舍利子。一般情况下,只有大德高僧修练到一定程度圆寂后才能出现舍利子。如果真是佛舍利子,那无疑可用传说中的至宝摩尼珠来映衬佛舍利的神奇,就如同看摩尼珠,每个人眼中的摩尼珠颜色都不一样,佛舍利亦是如此神奇的不好形容。也就是说,任科学怎么研究、解释舍利子,总是有使人很难认知的一面(据说演绎)……

        说完了舍利子,又说人有没有灵魂这一说,更是把雪松忽悠了一番: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在死亡边缘被抢救过来的人,后回忆他起死回生的过程,着实笑人,怎么着?!他分成了两个自己,一个竟飘在空中——只能暂且当灵魂了;另一个就是肉体,就在抢救台上!此时他更该认为飘在空中的才是自己,这个自己是看着那个自己在被抢救……

        明涵再三对雪松如是说,有关有神论,无神论的问题,说这些不是为了信神而信神,是让人客观看待问题。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神论无神论,关键是在于我们在其中是否能保有善良的本性和宽容的心;是否还能有感动在?因为唯有感动在,才不会丧失良知与天性;是否能懂得为人之道,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其他,信与不信,怎么信,对一些人来说,倒无关宏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什么都是自自然然的存在着……

        总之,一个人唯有抱着平常心,什么都要了解,才可能不极端,才可能拥有正确的主见,才可能拥有健全的心智,而不受表面文东西所左右、最终明了言外之意的最可贵之处。如此也才可能拥有世界和自己……

        ***************

        明涵借鉴、引用着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与雪松着重探讨的一些话题——先是谈心理防御机制的退行作用:“在心理分析中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叫做退行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他该做也应该做的事,这应该做的事,也可以理解为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是有些人,出于某种原因却做不下去,那他做不下去就不做呗!可是他又放不下,结果可想而知。

        人的心理活动,有时候是很奇怪的,当你面对你应该面对,也应该做的事时,却没了信心,甚至想逃避。在潜意识的内心深处,往往有自我遣责;因为逃避自己该做的事,是无论如何也不好说得过去的,这种自责使人心理严重失去平衡,这在心里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自己开始在心里运用自我防御机制了,于是自己就有病了,就“头晕”了、“疲劳”了、“神经衰弱”了。这样一来,自己成了病人。成了“病人”,不去面对自己该做的事,就顺理成章了;找到了顺理成章的理由,就心安理得了,心理上就恢复了平衡,就不再感到那么痛苦了,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就叫退行作用。许多的时候,人的病就是为了逃避某些困难,当然,不能完全肯定为病的病,并不是装病,它也是一种病。心理防御机制,常常是潜意识里的活动,是人在不知不觉,潜在动机作用下的一系列活动,往往本人是很难看破的,如此,也就很难自拔,也就当真自己“病了”……”

        雪松暗自寻思,自己是否就是在这样给自己找借口?!

        *****************

        明涵与雪松探讨的瓦伦达心态让他觉很有意思:美国有一个高空走钢丝的著名人物——瓦伦达,因走钢丝失事,失足摔死了。事后他妻子说,她早知要出事,因为他过去每次走钢丝前,专注的只是怎样走好钢丝;而这次他在走钢丝之前,不停说的是,这次走钢丝很重要,这次走钢丝很重要……,他的心思全用在了走这次钢丝,能给他带来多大的盛誉,而忽略了他本该专注的走钢丝本身,所以才会出事的,这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瓦伦达心态的由来。

        而潜意识之说,更让雪松设身处地的深思起来,为什么一个人不能自主自己?!潜意识理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创立的。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分为三个方面:意识、下意识、潜意识。如果把人的心理活动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那么意识,下意识只不过是露出海平面的那一小部分,而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却是冰山的主体,它表面看不见,实际却主宰着整个冰山,这就是潜意识,它包括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实现而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意念以及成长过程中的,似已不能主宰自己,淡忘了的精神创伤等。

        潜意识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因,它常常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支配人们的言行,比如人们常常有说不出原因的恐惧、焦虑和忧郁,有动机和目的都不明确的行为,无端地说错话,做错事等,然而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人们又无法察觉,有时它通过意识折散出来,有时也可以从梦中暴露,只不过反映出来的,并不是潜意识的本来面目,而是已被变形、化妆或象征化了的形象……

        加拿大一位心理分析专家,是以病人绘画来分析病人的病因是什么,也就是用绘画分析,打开病人自己都不自知的,主宰自己行为的潜意识……

        也许一位长期为焦虑、恐惧等各种不良情绪所困扰的病人会发现病因来自于潜意识中深深的“依赖性”。那位先生高傲的自尊心后面,暗藏着的却是可怜的自卑感。而有的人那争强好胜,惹事生非的怪僻,这些攻击性行为,正是他内在情绪压力的症状,紧张、超负荷的情绪感染了你的行为和思想,使这样的人折磨周围的人来缓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紧张,其结果往往是害人害己……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创伤,唯有当了解了创伤性质----病因后,才可能真正去面对自己的伤口,积极去治愈之,从而完善人格,改善情绪,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心境,让生活充满生机与希望……

        明涵对引用的心理这方面的一些论述,总结道,在我看来,其实说来说去,都是在给人的善心的一个台阶、一个好的解释,好有利于人能走出羁绊……

        *************

        明涵给雪松讲了个辛苦先生的故事,让他开开心,别老那么沉重钻心理书籍的牛角尖:

        故事说有一个小孩不原意学习,认为学习太辛苦,学校没有自由,面对严肃的辛苦先生的教诲,他虽害怕,却也听不进去,他满脑子胡思乱想,就想怎么玩个痛快。尽管他怕辛苦先生,这一天他却逃学了。他以为不上学了,他会很快乐,一会追蝴蝶,一会摘野花,只是这种快乐,只是“三分钟”热血,很快就干啥啥没兴趣。他走着走着,碰到了一个面目慈祥的老爷爷,老爷爷对他很好,带着他四处走走看看。先是他看到一群挥汗如雨的农民打晒粮食,可是他当听到指挥干活人的声音时,他大惊失色,再看他模样,更以为那人是辛苦先生,老爷爷让他不要怕,那不是辛苦先生,那是辛苦先生的弟弟辛劳,虽如此,小孩再也没了兴致看打场了;随老爷爷再往前走,他看到了一个排练的乐队,听着音乐,小孩很高兴,只是面对、对乐队队员严格要求的指挥,他越看越象辛苦先生,看得他直往老爷爷身后躲,老爷爷让他不要担心,那不是辛苦先生,那也是辛苦先生的弟弟叫辛勤……

        如此小孩随着老爷爷,走走停停看看,从园丁到清洁员,他看谁都象辛苦先生。他泄气了,反正怎么都是辛苦,那还不如回学校学习呢!!!此想法一出,他抬眼一看,学校就在眼前,原来他以为他走了很远的路,其实,只是围着学校转了一个圈,而再一看老爷爷,不由惊惶失措,直往学校里跑----老爷爷分明就是辛苦先生。

        有了这个经历,从此小孩能安心学习了,也就不觉辛苦先生严厉了。甚至,有时看辛苦先生,还挺让人亲近的……

        *********************

        明涵与雪松引用的‘鹅卵石的故事’是很切合雪松实际情况的: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的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

        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途多捡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褡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地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有些不满,可是他们仍旧各自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了他们的马褡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放进马褡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曾几何时,有一个被一些人追捧的少年作家,戏言了一些“惊世骇俗”之语:如所谓的正书,就是过了七月就没有用的书;所谓闲书,乃是一辈子都受用的书;数学,只初二的水平就够了,学校的教育制度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儿,及对鲁迅、朱自清的贬斥之狂言等。

        少年作家的“高谈阔论”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能当当调剂生活的佐料,不能当真,否则信以为真,学了他、都不上学了,那只能是害了自己……

        如果大家都只盯在了对现行教育制度不满上了,都想着自由去了,当作家去了,连学习的心都没有了,后果不堪设想,毕竟象少年作家这样算幸运的少年,是寥寥可数……

        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僵化了人的思想,限制了人的人格的完善,确实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它毕竟还算公正,否则那些想改变自己境地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是很难接受到目前似是最好的受高等教育的这一出路的。如果真的放弃了这种考试模式,想想,论拉关系,走后门,谁又能走过有权、有钱、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呢!……

        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就是执行这项制度本身的人,也不能说不明白,只是整个社会潮流已形成这样了,一时很难转变,何况师资力量与学生比例的失调,又是以升学为最终利益,为利于大多数学生有一个安静、学习的环境、心态,也只能将就着规定出条条框框,这一最简单、省力的方式约束学生----你能适应,你就适应,你适应不了,你就离开学校,为了保护整体的利益,只能如此了。

        在我看来,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教育制度怎样,关键还是人心问题,人心行了,再严厉的制度,倒能更能造就出完善人格的人。现在的人都好讲自由,想不受限制,那纯属异想天开!西方自由吧,你看那美国,如果我们中国人不了解美国的国情,那只能四处碰壁,气死人都找不到说理的地方去。比如你到美国开餐馆,要招聘服务员,你并无他意,对来应聘的有色人种问是哪里人,你就犯法了,告你有种族歧视。在美国说黑人不能说黑人,得说非裔美国人;在中国在停车场,咱们也许可以随意停车,哪怕停的乱七八糟也不一定有什么问题,在美国就不行了,在纽约那样一个大都会,也是一个中国人,超了几厘米,就吃了官司了,在这方面别想讲人情通融,人家自有人家的道理,一个人差几厘米,那纽约这么大,这么多人都象你一样,那岂不乱了套了!为保护大多数遵纪守法人的利益,不严惩你那惩制谁,对中国人来说,美国并不那么容易呆……

        何况,如果学校的教育制度真如人想象的那么严酷,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看问题----如果我要是连这样的制度都能承受,那将来到社会中,还有我什么不能承担的呢!

        少年作家有的话太离谱了,他都不一定能明白自己说的有多可笑,也许他也只是信口开河,人成名了就好被炒作吧!

        高中有些知识并不实用,可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在我看来,不是把课程学的有多么好,尽力就可以了,而这个尽力也不是“头悬梁锥刺股”,差不多就行,快乐比第一重要。首先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知识可以被遗忘,但能力不会被丢弃,它将伴随你终生。一个人上了高中即使掌握不了多少知识,但总能对其进行一定的了解,有了此基础,就给自己今后增加了开阔视野的机会,也就是可以增加理解事物的能力,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在理解做人的道理方面,会使人获益非浅。完全可以说,学习及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的获得——这就如收集鹅卵石。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地多收集鹅卵石,那么有朝一日,也许真的就会拥有一个钻石般的未来……

        ****************************

        这个时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它的好处不容置疑,但对一些心理素质低的人来说,是很可怕的,明涵不能不与雪松引用一些实例引以为戒:

        网络暨电脑的灰色诱惑——对有些人来说,一些电脑游戏是一种精神上引人堕落的毒品,有人对一些电脑游戏不好的一面是这样下定义的:你只能按照它的规定做,在无数次的重复中,它将一种软件制造者的思维模式向灌注水泥一般注入你的脑海,除非你不玩这套游戏,否则就要按着它的规矩办,要不你的分值就上不去,面对被除名的危险。对电脑的铁面无私,那些好以自由,不愿受社会、学校限制的一些人,倒好对网络游戏俯首称臣,甘为其左右……

        有人对孩子沉溺电脑游戏是这样道白的:

        电脑游戏是大人们制造出来给孩子玩的,它是一种新型的书。我第一次痛彻心肺地感到自己的苍老,自己的无力----我不能学会这种书了,我们是电脑的游戏盲。报上刊载了南方一名女工,省吃俭用为孩子买了电脑,以为孩子是在天天学习,没想到他看黄色软件,萎靡堕落……

        崭新的电脑时代,把我们和自己的孩子隔绝开来,我们没有为孩子写出电子书,他们就去读别人写的书,灰色的汁液,一滴滴注入他们心田,也许会在某一个早晨生出荆棘,张开令我们惊愕的黑色翅膀……

        就孩子玩网络游戏上瘾,有的父母写出寻求帮助的信,信纸都有被泪水浸湿过的痕迹。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游戏让一个孩子着迷,需五个心理学家分析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是如此,如痴迷太深都不一定解决得了。不能自拔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先是其中有什么吸引你,然后是着迷,接着不能自拔,这时心理就有障碍了,最后严重封闭自己的心灵,到了这个地步就已无法和外部世界交流,到此就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已很难将他从虚幻的世界里救出来了,甚至失去了生命……

        一般来说,控制、忽视、溺爱、暴力型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网络综合症——以为自己能主宰虚幻世界,自己是虚幻世界的大英雄,无所不能。实则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却被虚幻世界所左右,各种病症也就隐藏其中了,如电脑狂暴综合症:因电脑死机,或出现故障,就冲电脑发脾气,摔键盘,砸电脑,更有甚者拿他人撒气,引起祸患……

        当然不止是电脑,什么东西痴迷其中,都好使人处在了病症之中,就拿普遍使用的手机这一通讯工具来说,搞不好就有人得了“手机依赖症”。有的人对手机依赖到何种程度,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燥、抑郁等症状。有的人有意思到什么地步,明明走几步就可以到达的地方,却非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在等人的时候,总是频繁打手机,问对方身在何处,如果不打就焦急难耐。手机“依赖症”严重的人还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明涵还拿出这方面的题目,看雪松对自己心理素质高低能有一个客观点的看法。必要说,对于心理测试,虽然有时还真不能不当真,不过也不能太当真。那测谎仪也有不准确的时候,何况一时的推断,只能当作一时,不能是永久……

        其实明涵与雪松说了再多,就是为了让他明白一个人无论如何要拥有感恩的心,这样才可能改变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

        明涵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看到‘感激是一剂良药’这样一篇文章,自是要与雪松探讨---有个西方畅销书作家,以前曾做过医生,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他谈到了他在医院里的一位同事。这位同事曾经给那些沉迷于忧虑、恐惧、失望和多疑等不良情绪的病人开过一个不同寻常的药方——感激。这位同事要求这些病人在六周内去对任何一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激之情。说的时候,还要面露微笑来表示自己的诚意。六周后,那些“服用”了“良药”的病人,居然大部分大有起色……

        文中还举例说,加拿大一亿万富翁,将自己全部财产捐赠给了慈善机构,自己却从事年薪25000美元的教书工作。为什么他要这么做?他说,自己曾经是个难民,是他人的帮助使他得以生存并且发展。当他成为亿万富翁后,他要救济世界上还在受苦挨饿的人……

        常怀感激,善待别人,报答社会,使人善良,更使人高尚。相反的,有的人永远不知感激,只会斤斤计较,觉得天下人都负了自己,忽略了自己,于是就会缩成一团,并且结成一层硬壳,吸收不进一滴甘露。就如同那样一些的心理病人一样,永远都感到受人冷落,并为此感到委屈、烦恼、沮丧。人生不过数十寒暑。我们为什么不常怀感激之心,过着欢欢喜喜的日子呢?人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能把握住现在的幸福……

        有一句话说得好:‘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或者说,在人性的最深处,都存在着一种被人感恩的渴望。但是你也应当认识到,接受了他人的感恩,其实也等于接受了他人的一份情感赐予。’也就是说,对懂得感恩之心的人,你无论有怎样付出,应该去相信彼此是平等的,否则求回报的付出,如果不能如愿,自己这颗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反面……

        人和人就是不尽然相同,有的人在逆境中会怎么想,就如同那样一个打工者,受尽老板的不公,而他成为老板后,却因自己的遭遇,体谅到他人的苦处,反倒对员工能公平相待;不象有的人,等自己成了老板后,比起自己原先那个老板的作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不懂得感恩的人……

        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9/19760/132175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