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三国]我真不想当主公 > 第70章 第 70 章

第70章 第 70 章


幽州,  蓟县。

        以郭嘉为主的使臣甫一到达治所,公孙瓒就亲自带着人上了门。

        郭嘉一点儿也不意外地起身相迎,拱手笑曰:“公孙府君怎么亲自登了门?”

        公孙瓒也跟着笑起来,  “使者舟车劳顿,我作为此地之主,  岂能不略尽地主之谊呢?”

        直接称自己为此地的主人——公孙瓒这位辽东太守,竟是一点儿也没将幽州牧刘虞放在眼里。

        话音刚落,  跟随他前来的侍从便献上了各色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

        郭嘉作惊喜状,眉眼弯弯地拿起一块羊脂玉佩赏玩了起来。

        片刻后,  他满脸为难地将玉佩放回原处,犹豫道:“这……怕是不太妥当,都是为朝廷办事的人,  某岂能如此行事呢。”

        公孙瓒哈哈大笑,“不过是一点小心意罢了,使者有何为难的呢?”

        “恭敬不如从命。”郭嘉的眼角眉梢俱是笑意,“那某就谢过府君的好意了。”

        “府君快快入座。”

        公孙瓒毫无谦让之态,大摇大摆地坐到了内室中的首位,开门见山地问道:“使者千里奔波而来,所为何事啊?”

        “府君勿忧,  天子对您并无怪罪之意。某此次前来,只是奉了朝廷的敕命,来为刘使君加封的。”

        倒是与他先前得到的情报一致,公孙瓒心想。

        “原来如此。”

        他忽然皱紧了眉头,有些为难地说道:“只是……使者有所不知,那刘虞不但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还对天子有不臣之心!”

        “这样虚有其名的不轨之徒,如何值得朝廷的频频加封啊。”

        郭嘉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瞠目结舌地说道:“这……竟是如此?”

        “正是,幽州百姓苦其久矣。使者此次前来,怎能不惩恶扬善,救黎民与水火呢?”

        郭嘉面露难色,“只可惜,我等奉旨办事……”

        “唉,怕是要让公孙府君失望了。”

        公孙瓒闻言怫然不悦,猛地起身,目光如炬地看向郭嘉,一字一句地强调道:“刘虞罪大恶极,理应抄没其家族,斩首于西市。”

        “府君莫要冲动,陛下对刘使君观感颇好,必不愿府君如此行事啊。”

        锋利的宝剑立时出鞘,在室内折射出一道银白色的亮光。

        公孙瓒毫无预兆地将利剑架到了郭嘉的脖颈,明晃晃地威胁道:“刘虞其罪当诛,你可还有异议?”

        郭嘉战战兢兢地闭上了眼,急急忙忙地回道:“无异议,无异议,府君说的都对。”

        “既如此,明日你在宣旨之时,直接派人捉拿刘虞即可,我会着人押送他到西市问斩。”

        郭嘉诚惶诚恐地回道:“是是是,某一定遵从府君的吩咐。”

        公孙瓒鄙夷地瞥了一眼抖个不停的郭嘉,意有所指地说道:“幽州纷乱,少个朝廷的使者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说完他便收了剑,头也不回地带着侍从离开。只是,他离开之后,一群披坚执锐的甲士立刻上前包围了郭嘉临时下榻的驿馆。

        房门也随之被关闭。

        郭嘉却毫不在意,他无所谓地拍了拍自己的衣袖,然后从那一堆珠宝中找出了张辽派人暗中藏进去的纸条。

        ——已取信于刘虞旧部,勿忧。

        郭嘉轻笑一声,随即便将这张小小的纸条扔进了室内的火炉之中。

        幽州之事,便端看明日结果了。

        兖州,范县。

        在一片人心惶惶之中,范县迎来了天子的第三次降诏。

        依旧是给荀彧的加封诏书。

        只不过,相较于前两次,这次的封赏更为优厚。天子不但给了他列侯的职位,还用尚书令的官职征召他入朝为官。

        大汉政事悉归尚书台,而尚书令正是尚书台的最高长官。它虽然只是个食禄千石的官职,却是真正的位卑权重,在大汉朝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荀彧照旧严词拒绝,然后向天子递了请罪奏疏。

        这日散值后,曹操忽然开口叫住了荀彧,“文若。”

        荀彧驻足转身,笑着望过去,拱手行礼道:“主公有何事寻彧?”

        曹操的目光在荀彧身上转了一圈,最后晦涩不明地停在了青年文士端丽俊美的脸庞。

        这是名闻天下的王佐之才,是才华出众的豫州高士,是他曾经无话不谈的知己挚友,是他共襄大业的肱股之臣,也是……如今横在他心头的一根刺。

        不愿拔去,不能拔去,却又不能继续放任下去。

        “文若之志未改乎?”

        当曹操问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脑海中似乎也浮现出当初与荀彧相识的情景:

        外面飘着鹅毛大雪,里面却是其乐融融,他与风流隽秀的青年围炉而坐,共同立下匡扶汉室、永为汉臣的诺言。

        荀彧含笑颔首。

        “文若既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何不奉召而行,入朝服侍汉室天子?”

        荀彧一愣,然后便撩袍跪下,朝着自己的主君深深拜下,“平定天下、匡扶汉室者,非主公莫属。”

        “荀彧只愿辅佐主公成就大业。”

        曹操并未像以往那样起身,然后亲自将人扶起来。他听了荀彧这近似讨好奉承的话后,淡淡一笑,道:“天寒地冻,文若早些回府吧。”

        荀彧再拜,苦笑着应声:“是。”

        他的礼仪依旧得体,他的姿态依然挺拔,然而当他迈着优雅的步伐回府后,他拿出了自己许久不曾演奏的古琴。

        以往的荀司马总是忙碌的,他要操心赋税、操心刑狱、操心人才、操心粮草……他总有许许多多要操心的政事,以至于连抚琴以自娱的时间都没有了。

        但如今,他的副手属官慢慢换了一批,他掌管的政务正在一点一点地转移到新来的治中毛玠手上……

        他似乎没有什么可忙的了。

        于是,他搬出了自己许久未碰的古琴。

        优美的琴声一点点从苍白的指尖泄出,似泣似诉,似怨似愤,似深沉似婉转,似清泉的缓缓流淌,似清风的阵阵呐喊。

        恍惚间,似乎有人轻轻地靠近。

        待一曲终了,那人叹了口气,道:“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快乐而不过分,忧愁而不悲伤,所有的感情都要适度而有节制。

        “此曲虽好,却过于凄婉,反而失了情调。”

        戏志才出身寒门,贫穷的家境限制了他学琴的条件,所以他对琴并不怎么了解。

        不过他还是一下子就听出了这是孔子所作的《幽兰操》。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世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伤不逢时,寄兰作操。

        荀彧闻言望过来,语音轻颤,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为之奈何?”

        荀彧在世人眼中总是完美的——雅量高致,品行高洁,才华出众,待人以诚……无论是他的同僚,还是他的对手,都会被他的气质所折服。

        然而,他此时生了愁怨。他不再完美,但却变得更加鲜活,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戏志才的辩才一向敏捷,但他看着难得消沉的好友,竟不知该如何出言安慰。

        说曹操会回心转意吗?他们都知道曹操是怎样的人,他雄才大略,却也冷酷无情,他能写下忧国忧民的诗赋,也能眼也不眨地下令屠城……

        让荀彧另寻明主吗?这位玉洁松贞、蕙心纨质的君子,是不可能会在效忠之后背叛主君的。

        “抱歉,志才,因彧之过连累了你。”

        似乎刚刚的失态只是错觉,荀彧又恢复了那完美无缺的仪态,一丝不苟地向戏志才行礼致歉。

        戏志才无奈地又叹了口气,“文若,这岂是你的过错呀。”

        戏志才是荀彧举荐进来的,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归在了颍川乡党。这些日子以来,多多少少地受到了曹操的冷落。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2403/12403719/68327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